福鼎新聞網訊(本報記者 雷順號)陳光敏必須在半個月的時間內把2012年的糧食產量、土壤狀況與肥料之間的關系測算出來,以便定出今年施肥配方和當家品種。
這位福鼎市店下鎮農技站農藝師每天來到寺前村,指導10戶科技示范戶農民的春季作物田間管理,同時采集土壤樣本。“現在我們每月至少有20天和農民在一起,要讓農民信你,你得自己種給他們看。”陳光敏說。
從事20多年農技推廣工作的貫嶺鎮農技站高級農藝師黃定銀曾遭受過村民半信半疑的冷淡,這讓他一度非??鄲?。黃定銀認為,農技推廣的關鍵在于示范,必須讓新技術、新品種用產量和效益來說話。2010年3月,從當地農民急需的檳榔芋種植技術出發,福鼎檳榔芋農民田間學校開學授課。“貫嶺鎮有8000多畝檳榔芋基地,對種植有興趣的農戶到現場就能體驗到有技術和沒技術的差別”。何坑村農民張桂鳳就是在田間學校學到了檳榔芋種植技術,在鎮農技站的技術指導下,那年種植的檳榔芋10畝,收入達8萬元,比往年每畝增加收入近千元。
在福鼎市農業局局長曾慶游看來,農技推廣體系應該是一個公益性的農業公共服務平臺,不僅僅是能做好農技服務。
2011年初,福建省綠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的太姥山鎮瀲城村蔬菜基地因為缺乏工人和技術,新建的大棚眼看就要荒廢了。當年3月中旬,福鼎市植保站與太姥山鎮農技指導員幫他們想出了辦法:由申請政府補貼、企業自籌等方式籌資引進了以色列水肥一體化技術,達到每畝節肥25%-30%,節水30%,省工5-6個。
綠鑫公司借助水肥一體化渡過難關,為福鼎市推廣這一技術做了一次很好的廣告。
當年底,福鼎市有28名科技示范戶率先在各自的基地上開展,不少農民學成出師,在農民創業園平臺上大施拳腳。西紅柿種植大戶王承唐學到水肥一體化技術后,在瀲城農民創業園承包了100多畝地,剛種了一季作物,預計明春收益有5萬多元。
在各自的服務半徑內,農技人員紛紛與農民合作社組織、產業基地和農業大戶合作展開“科技示范”。福鼎市如今由100名農技員建立的水稻、食用菌、茶葉、水果等示范基地15個,每個農技員掛鉤科技示范戶10戶,推廣面積近3萬畝,主推技術入戶率達96%以上,輻射帶動周邊6萬多農戶共同發展致富,創造產值近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