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頭馬洋舊稱王孫,在公路旁的大山下有座朱家大厝,建于清乾隆年間,迄今已二百多年。老宅顯得破落衰敗,后兩進院已遭火毀被夷為平地,百年的風雨侵蝕已褪去它明麗的外表,但仍無法掩蓋大宅院曾經的富麗壯觀。
這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四進院落,二進三進院都是二層的明樓,在當時是非常少見的大宅,大天井四周用青石條筑圍,后還存有一古井。房屋柱子粗大,橫梁斗拱雕刻有吉祥圖案,圓形柱基石和青石板雕工精美,所用青磚寬大厚實,墻體規整有形。這就是清朝富有人家擁有的高大格局。
宅院的主人是朱肇驥,字元千,生于雍正甲辰年(1784年),后世稱“元千公”,父親朱世聰,字仲巽,有兄弟五人。元千小時家中貧困,曾給舅舅放養鴨子,及長大后回家開始艱苦創業,勤勞肯干,歷經磨難終積累財富成富饒之家。致富后的朱元千在王孫的金山腳下(現稱大山下)構建大宅院,同時建造兩條幾百米長的長廊,一條通往朱家祠堂,一條沿田間道路通往他原居住的房子,使在田間耕作的佃家不致于淋雨,足見當年財力之雄厚。大哥朱肇龍曾任順德府縣右堂,三弟朱肇馮曾任州同,即知州的佐官,從六品,四弟朱肇馴是貢生,五弟朱肇周,登仕郎,正九品。兄弟五人分別在王孫的大山下、洋邊、南塘里、溪頭四個地方蓋了四棟房子,朱家家道興旺,財力隆盛,成遠近聞名的富族,最興盛時田租達二萬伍仟擔。
傳說朱元千放養鴨子時,一天晚上夢見一位白衣仙翁對他講,經常放養鴨子的田頭有一洞窟藏著“鴨蛋金”,第二天晚上他約了一位姓林的伙伴一起去挖“鴨蛋金”,兩人折騰了一夜,挑回好幾擔的“鴨蛋金”,從此發財致富。
清嘉慶《福鼎縣志》載:“王孫溪,源二,一出烏石門,二出后洋,合流為三叉溪,東達江尾塘入海。”舊時王孫溪曲折彎延,清澈澄明,溪水從朱家大厝門前流過,至江尾塘(現稱江美村)入海。王孫地平洋廣,土地膏腴肥沃。清乾隆四十七年朱元千首倡在江尾塘建造王孫海堤,圍海造田,圍墾出大片良田,王元千又將常往來寧波、福州等地開展商品貿易,將當地貨物運往福州等地銷售,獲取利潤。
馬洋的朱家是管陽金釵溪南宋進士朱夢環的后裔,于清乾隆年間從果洋遷居點頭王孫。比朱家更早遷入王孫的還有黃家和趙家,明朝永樂年間福建同安黃氏家族,因二十七世孫黃英儒輔佐建文帝,后被奪取皇位的朱棣派官兵對同安黃氏家族進行三次進剿。明永樂二年為躲避官兵的追剿,黃德善率家族外逃,遷居當時相對偏僻的點頭王孫馬洋頭過隱居生活。到清中期王孫部分黃氏族人又遷往浙江平陽,王孫的黃家也是明代忠良后裔。
王孫趙氏家族據說是宋代皇族后裔,宋朝滅亡后,趙氏皇族宗親后裔遭到元朝官兵的追剿屠殺,這一支脈從汴梁一路南逃,歷經艱險最后到達王孫的會龍崗定居。趙氏族人平時很低調,但凡村中有人詢問他們家族的事宜,皆三緘其口,很是神秘。始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的點頭王孫觀音寺,寺中碑文記載會龍崗趙氏檀越主施舍山林土地,繆氏族主建造寺宇,這塊地原是趙氏祠堂,后施舍建觀音寺。會龍崗還有一座宮廟,建有精致大氣的古戲臺,至今保存完好。光緒年《福鼎鄉土志》載:“王孫趙,宋宗室,瀲城楊,宋科名極盛,為前朝望族,今式微。”認為點頭趙氏乃宋皇族后裔,前朝望族。嘉慶年《福鼎縣志·卷六·選舉篇》記載的福鼎宋代進士中有十七位是趙氏子弟。明代陸深《傳疑錄》寫:“宋制,宗子特立學以教養之,而取才焉,其出身仕宦,與民庶略等,嘉王取狀元,汝愚為宰相其顯者。”宋代宗室子弟,有特定的學校培養,但考進士出任官員的途徑,基本與百姓相同?!陡V葜尽罚?ldquo;宗子正奏名,附于進士題名,始于紹熙元年。”
王孫舊時為官道要處,光緒版《福鼎鄉土志》載:“出石湖橋,至巖前,過巖前橋,逾嶺、為王孫,十里。”這條官道北接浙江平陽溫州,南通福寧州泉州。王孫是這條道上的一個關隘,清朝時設塘汛,十里為塘,二十里為汛,就是道上設置關卡。清乾隆年間王孫設有鋪司兵,建有司衙。清鋪司兵制,每十里置兵三、四名,巡緝奸究,捕獲小盜,使鄉間無賴有所憚而不敢逞,后僅供傳遞公文之役。福鼎共設十二鋪,縣前四名,王孫三名,其余每鋪二名,可見王孫鋪的重要位置。
乾隆年間進士,福州人何西泰曾路過王孫鋪,寫了一首《王孫鋪》:“孤店當門野水流,空山喬木叫鉤辀,籃輿春晚王孫路,芳草萋萋又遠游。”說的是在春天的一個傍晚,他坐一頂小轎路過王孫鋪,只覺得四處很是荒涼,空山喬木,小溪孤店,只聞得到鷓鴣的鳴叫聲。
王孫道上建有王孫亭,依王孫溪而建,靠溪一邊有一排椅子,行人到此都會停下腳步歇一歇,喝喝茶水。王孫亭是官道上的一抹風景,建亭的石碑斷成幾塊散于周邊,難以辨識。
通濟橋,石碑記載始建于乾隆年間,咸豐三年間被洪水橫流沖壞,由張振楊主持倡修,奈力薄不能獨任,遂倡議附近鄉鄰捐資修建。同治十一年春,石碑突遭狂水暴雨又被沖毀,后又重建,現已改成水泥橋。令人惋惜的是,當年建橋的青石板在一次次洪水的侵襲下散落于荒野之中,早已不知去向?!陡6h志》和《福鼎鄉土志》寫:“十六都,青石橋,乾隆四十一年,貢生朱馴建。”縣志中記載的青石橋應該就是通濟橋,朱馴應為“朱肇馴”之誤。朱肇馴,字元恭,貢生,朱元千四弟。
王孫還有一條王孫橋,現已不知在何處,《福鼎縣志》載:王孫橋、嘉慶十一年、朱士培倡建。朱士培應該是朱元千的侄兒。
宋南著名愛國詩人陳與義在宋紹興元年從廣東福建到南宋首都紹興,路過福鼎王孫,寫了《王孫嶺》:“已過長溪嶺更危,伏龍莽莽向川垂,斜陽照見林中石,記得南山隱去時。”描寫的是南宋時王孫嶺一帶的景色,山嶺陡峻,群山連綿,斜陽山石。語意超絕,禪意濃濃。
如今,古宅孤單地立于鄉間田野,斑駁的墻體,長滿青苔的臺階,破舊的窗格都在告訴我們,它的輝煌年代已經過去。但古宅寧靜而簡樸,古老而親切,透著歷史的厚重,蘊含著傳統文化的韻味,是一塊散落在鄉間的瑰寶。(黃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