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rdv0y"><label id="rdv0y"></label></acronym>

  • <tr id="rdv0y"><label id="rdv0y"></label></tr>
    <pre id="rdv0y"><del id="rdv0y"><menu id="rdv0y"></menu></del></pre>

    <td id="rdv0y"><ruby id="rdv0y"></ruby></td>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人文 > 人文
    投稿

    福鼎文化遺產的海絲印記之三十——古道路亭

    2018-02-05 14:54:33 來源:福鼎新聞網 作者:馮文喜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一年春送一年客,萬古亭留萬古名。”水北關隘上的萬古亭,是這一傳頌百年佳話的源生地。溪水奔流不息,故事已然定格。漫漫古道,幽幽路亭,生發幾多愁思,蜿蜒在浩瀚的歷史深處。QRV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唐宋時期,從長溪穿越進入浙江溫州的交通干線,至福鼎形成福建北驛道,也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古官道,也叫作古關道。約明末清初,境內基本形成兩條主干道,即從福寧府始,經楊家溪、錢大王嶺、龍亭、蔣陽、五蒲嶺、三十六彎、白琳、點頭、巖前至縣城桐山。而后取道水北萬古亭,跨越分水關,進入浙江界。另一條是桐山往柯嶺至后溪、唐陽、金釵溪,入柘榮、福安與驛道相接。境內比較大的支路還有十多條,其中以屬于秦嶼支路因是通往福寧府而顯得舉足輕重,往西南深入茫茫大山,再與霞浦北路交匯。QRV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在關道上設有鋪驛,宋代就有白琳天王寺、桐山棲林寺兩個驛站,方便官府往來傳遞公文,后來在關道上又增設鋪站,成了南來北往的主要交通要道。古道起伏于崇山峻嶺之間,遇有溪流則要設石橋或碇步過岸,有的則要靠擺渡,就需要有排工或船夫在守候著,往往是義務送行。除了主干道外,鄉村還有部分石子道,因為敝帚自珍,往往也被叫做官道。早年這樣的石板道是村民外出、耕作的通道,在生產生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QRV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在這些干道上,當地民眾還建有路亭,“五里一鋪,十里一亭”,方便過往商旅休息歇腳,或避雨借宿。交通志書中載有柯嶺頭老虎亭、前岐吳家溪亭、點頭舉州亭、白琳金剛亭、磻溪美清亭、店下泗風亭、秦嶼梅花田亭、硤門鎖橋亭、管陽西陽亭、貫嶺犁壁亭等幾十處路亭,建筑年代比較悠久,墻體爬上了蒼蘚、青藤。實際上,還有許多諸如浙關亭、天湖亭、長嶠亭,地處偏僻,或在交通咽喉上,因歷時久,往往被人忽略了。官道、路亭、橋梁相承接,往往由村里或地方望族集資籌建,作為族中一項公益事業來做。古人云:“修數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建橋修路,是行善積德的義舉,昭然古仁人之心。樂善好施、廣積陰功,是古道蘊藏的深刻內涵。QRV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路亭設有茶水,以解旅客途中的憂思、饑渴,故又稱茶亭。出門遠行的旅人,趁著大好春光,踏入一條古道,背影漸行漸遠。走累了,進入一處短亭,歇歇腳,伴隨著腳下溪岸一泓清流,亭中茶香氤氳彌漫。分辨沿途中幾塊字跡斑駁的橋碑、亭記,人們從中體會到古道文化的深厚與久遠。這里茶歷史可追溯到唐宋,興盛于明清時期,古道的茶亭、碑刻,將茶香茗韻流淌了一千多年,人文故事也流淌了一千多年。QRV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201802041507143087.JPGQRV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茶亭遺夢》     吳維泉  攝QRV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坐落在太姥山下瀲嶺古道邊的瀲村,是一個發祥于唐代的村落。到了宋嘉定四年(1211)的時候,出了個官員名字叫楊是甫,那時他的身份是朝散郎、提舉廣南東路、常平茶鹽公事、賜金魚袋,顯而易見,他就是一位管理茶業的古代官員。早前時候,理學家朱熹在門生楊楫的邀請下來過村里,楊姓氏族受到人文熏陶,歷史機遇在這個時段上促成了人文興盛。古道逶迤,山巒疊嶂,文脈卻傳承不絕,直至今天,這個古道上的傳統村落生機勃發,村莊建設得更加漂亮。QRV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東南海岸,看到一座大山橫亙于眼前,要翻過山梁的就是虎頭岡嶺,它是通往福寧府、省城的主要通道,以坡陡嶺長而稱著。這條古道的石階上,還烙下了一個非常暖心的故事。清嘉慶十二年(1813),秋試開始,族中長者王遐春(1760—1829)照例設餞送行。酒過三巡之后,同學諸友中有人感嘆說,今年去參加會試的人又少了,大家都被虎頭岡嚇倒了!如果有誰能鏟險夷平,那么上府城的人就不至于如此寥寥無幾呵!族長大為觸動,于是辟石為磴,全嶺計千余級,并于次年在嶺頂建亭。據傳,當時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廖鴻荃親筆題書了“圣壽亭”三字,鐫刻于石作為亭額。QRV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往虎頭岡嶺慢騰騰地上行,亦可感受古道儒風習習。至圣人亭,這段嶺最陡,但景物也最好,行人到此,不管挑物,還是徒行,都要席地坐坐?;蜚暉熞欢?,放眼群山,心胸和天宇都很開闊。圣人亭建筑甚是簡陋,旁邊只依著一棵側臥的古榕,路人在此可以蔽蔭歇腳。亭內正壁龕上安有至圣先師孔子像,題留“左手三千徒弟子,右手七十二賢人”。翻山越嶺,品讀銘句,有“人在天涯”的羈旅之感。QRV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但凡經過白琳的人,無不驚嘆昭倉嶺的陡峭和險峻,嶺全長近二千級石階,置兩個路亭,現存的昭倉半嶺亭為雙向式石木結構,而嶺頭只殘留一處亭基,是時光留下了過往的饋贈品。在人們眼中,昭倉嶺就是一個傳奇,至今人們會望嶺興嘆,感慨它的地理艱險和不平常的經歷。遠的不說,就清咸豐時,境內曾受到從浙江而來的兵事擾攘。當時,兵家就在昭倉嶺置固寧門,雙株嶺置定福門,五蒲嶺置保秦門,這三個地方都處在關道上,是必經之路,在此設關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F在雙株嶺保留了一個路亭,定福門猶存石頭墻。古道就是這樣,包括這里的白琳寨亭、五蒲嶺亭、十甲亭,看似其貌不揚,破落不堪,實則背后馱著世事的紛爭和防御的兵馬。QRV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穿過白琳進入點頭舉州,人們看到一座花崗石板橋屹立溪流中,嶺上紅楓飄零著秋冬的寂靜。此中的雙頭溪雙平橋茶道是西南茶區的必經之處,上抵霞浦,下達莒州、石床。根據橋碑記載,是貢生吳德衍和族親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倡建。今遺留有《重建雙平》殘碑一方,捐金名單中列著周賡慈、邵維羨、袁合茂、梅伯珍、蔡宅卿、許萬泰、何衍盛、陳信記、陳源興、蕭忠記、陳合祥眾多茶人、茶號,說明當年茶產業的發展,有力地反哺了社會公益。碑刻既是一座橋梁的功德榜,也是一段茶業的承載史。QRV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在煙塵古道中,橋亭成了醉美的風景。一條往西南延伸的古官道從柏柳穿過后,逶迤通往域外,途經橫溪橋亭,四周山地盡是茶園,見證了茶鄉的繁華。西北往泰順的古道通過七蒲,此橋亭為閩浙邊境之要道,早在清末民初,就置茶產業以提供茶水。首事、董事及眾多的捐獻者芳名,統統凝固于這方走滿苔色的茶田碑銘中。最為生動的傳說是發生在金朱橋上,世傳有貴妃乘轎經過管陽,為清新秀麗的風景所陶醉,回眸停留之余,卻遺落金釵于深澗中,故名金釵溪。后人在金朱橋上開十多間的涼亭,架構木欄桿、坐凳,方便行旅休憩。眾多商旅或背行囊,或挑擔子,喝喝茶,聽聽故事,洗去勞塵,然后繼續未完的旅途。QRV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一條條古道路亭就是通往家園、通向外界的紐帶,在不同時段,或在不同心境下造訪,古道都會投射予人不同的情感色彩。古道路亭是獨有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值得和需要人們去呵護和守望,讓這維系家園的民間傳統古建文脈傳承生生不息。QRV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文章來源:福鼎新聞網 責任編輯: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福鼎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福鼎新聞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新聞熱線:0593-7856234 技術服務:0593-7998976 網上投稿
    關于本站 | 廣告服務 | 免責申明 | 招聘信息 | 聯系我們
    福鼎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8-2017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国产_一区二区在线视频_五年沉淀只做精品的app_久久五月天人人人人操

  • <acronym id="rdv0y"><label id="rdv0y"></label></acronym>

  • <tr id="rdv0y"><label id="rdv0y"></label></tr>
    <pre id="rdv0y"><del id="rdv0y"><menu id="rdv0y"></menu></del></pre>

    <td id="rdv0y"><ruby id="rdv0y"></ruby></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