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rdv0y"><label id="rdv0y"></label></acronym>

  • <tr id="rdv0y"><label id="rdv0y"></label></tr>
    <pre id="rdv0y"><del id="rdv0y"><menu id="rdv0y"></menu></del></pre>

    <td id="rdv0y"><ruby id="rdv0y"></ruby></td>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人文 > 人文
    投稿

    福鼎文化遺產的海絲印記之二十五——嘭嘭鼓

    2017-12-08 16:36:54 來源:福鼎新聞網 作者:馮文喜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福鼎嘭嘭鼓是福建民間傳統曲藝的一種,源于漁鼓,與浙南平陽等地嘭嘭鼓在演唱風格、擊打技巧及曲目傳承,花開兩朵,如出一轍。z2K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漁鼓出現的歷史最早可上溯到唐代道士所唱經韻,南宋時開始用漁鼓和道具簡板,故稱漁鼓。南宋永嘉人薛季宣《雨后憶龍翔寺》有“菱歌四面來鼓漁,燈火層層到客舟”的詩句,正是這種恬淡情境的真實寫照。至明代,漁鼓得到發展,從福建泉州、漳州等地的移民,在閩浙邊界福鼎、平陽境鄰流傳此藝。民間稱漁鼓為嘭嘭鼓,又稱蓬鼓、嘭鼓,還流行于其它講閩南話的地方,是深受聽眾喜愛和歡迎的傳統曲藝。z2K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漁鼓傳入以后,經過歷代藝人不斷完善,逐漸吸收木偶戲曲的技藝特點,并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成為本土特色曲藝。演唱曲目通俗易懂,韻律講究,節奏輕快,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說唱曲藝。嘭嘭鼓源于生活,貼近百姓,街頭巷尾、山區鄉村,有上了年紀的老人,往往用錄音機播放嘭嘭鼓,聽得津津有味。z2K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福鼎嘭嘭鼓是一種說唱藝術,演唱形式為單人獨唱,以唱為主,道白不多,演唱語言為閩南語。舞臺上有雙人、多人表演唱,說唱時將長竹筒斜放在膝蓋上用左肘護住,左手握著簡板打節拍,右手按長筒底端,用手指輕拍底端蒙皮,發出 “嘭、嘭、嘭”之聲。唱詞格律和押韻方式靈活自由,一般以七言為主,文字平實,語句通俗易懂,用方言演唱瑯瑯上口。z2K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201712081109033749.JPGz2K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福鼎嘭嘭鼓表演   林祥本  提供z2K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嘭嘭鼓根植于底層民眾之中,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融通俗性、群眾性、趣味性、簡樸性和便捷性于一曲,易被群眾理解和接受。藝人以面部表情和道具表演,通過說唱,從而產生特殊的聽覺藝術效果,使婦孺皆可聽懂和理解,精湛的唱技令聽眾留連忘返。z2K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嘭嘭鼓道具包括竹筩和竹板,一般竹筩長二尺八寸,口徑十公分左右,用蛇皮裹住頭部,以便右指擊打。竹板長三寸,闊一寸半,夾在手心合擊。藝人傳唱傳統書籍《丹桂圖》《高機吳三春》《楊家將》《綠牡丹》《萬花樓》《九美圖》《五虎平西》《麒麟袍》《七劍十三俠》中的故事。藝人往往通過一張嘴,借助嘭嘭鼓,來表現生、旦、凈、末、丑生動的劇情,演繹民俗風情。z2K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福鼎嘭嘭鼓薪火相傳,代有傳人。據桐山嘭嘭鼓傳承人溫腰弟說,其父親溫亦財,是早年福鼎民間藝人,二十多歲從藝,能演布袋戲,也擅長擊打嘭嘭鼓,曾跟隨平陽多位民間藝人學藝。他希望自己的子女能繼承父業,將祖上手藝傳承下來。溫腰弟十三四歲時,就在其父親手把手指教下習鼓,一直待到出嫁。近幾年,她還跟隨浙南的師傅學漁鼓,演唱技藝大有提高,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z2K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嘭嘭鼓的技巧主要在于勤學苦練,以左手抓竹板子,右手臂挽住長竹鼓,張五指以便擊打。開場先擊打“嘭、嘭、嘭”三下,竹板也相應擊打“敲、敲”兩下,作為開場。接著再連續打竹板“敲、敲”兩下,左手指相應擊鼓,大聲“嘭”一下,并連續“嘭、嘭”輕輕兩下以應。以上節奏重復三次,再擊鼓“嘭”大聲一下,又連續“嘭、嘭、嘭、嘭、嘭”打五下,但“敲”相應只擊打一下,節奏加快,以調動氣氛。z2K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接下來即轉入起唱階段。如起句“喜鵲登枝叫喳喳”,這句唱完,就要連續擊打“嘭、嘭、嘭”三下,以下接唱三句,節奏和打法相同。這后三句則是“喜訊傳遍千萬家。琴簫娛樂鬧喧嘩,音樂舞臺唱嘭鼓。”每唱四句作為開頭,內容視場合而定,起到渲染、烘托氛圍作用。z2K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嘭嘭鼓表演采用一人獨唱,或二人組合唱的形式,獨唱相對自由、靈活,場地不受限制。二人組合唱則要講究節奏的諧調配合,道白、唱詩要進行分工,有明顯的“戲味”。以前藝人深入到鄉村,走村入戶地傳唱,也有的村為了豐富群眾生活,則請藝人到村里唱,尤其是夏季在院子里,一邊納涼一邊聽嘭嘭鼓,是一種享受了。z2K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嘭嘭鼓主要技巧在于唱時聲調的長短、高低控制。聲調與擊打嘭嘭鼓、板子節奏做到諧調。有唱有講,講的少,講即道白,用閩南語為主,句式可長可短。但唱的多,句式一般比較統一,得用七言。講唱結合是嘭嘭鼓的一個主要形式,無論是對白,還是傳唱,有生活氣息。z2K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嘭嘭鼓所唱詩歌以舊版本為主,內容多為悲劇愛情故事,主要有《梁山伯與祝英臺》《綠牡丹》《羅帶》《三冤判》《龍鳳再生緣》《高枝與三春》,即所謂古典曲目。z2K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福鼎嘭嘭鼓還將現代生活融入曲中,反映新生活,主題鮮明,富有時代氣息。這些內容主要由作者進行編寫創作,如描繪太姥山風景、贊美貫嶺黃梔子、山前檳榔芋、前岐四季柚,謳歌新生活,贊頌新生活。創作要有一定的藝術功底,根據唱詩七言句式特征,結合擊打節奏技巧,一般要在事前進行挖掘素材基礎上進行創作,以切合宣傳主題,到達“文以載道,曲以化人”的目的。z2K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傳唱曲目時,藝人講究的情感體驗與表達?;蛳矏?,或憂傷,或歡樂,或悲痛,得將劇中情節借助方言訴說出來,將人物的感情流露出來,以此感染聽眾。如《三冤》《丹桂圖》等舊版本反映人物的悲劇主題,藝人投入悲憫、惋惜的情感。再如《和諧社會萬事興》《小康社會真快活》歌頌好日子,體現新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愿景。z2K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嘭嘭鼓已走進校園,有學校開設培訓班,請藝人指教學生演唱,并把嘭嘭鼓作為宣傳節目,搬上舞臺演出。學唱嘭嘭鼓的藝人也多了起來,有王亞蘭、林祥本等人經過專門學習,具備一定的演唱功底。林祥本從事嘭嘭鼓緣于少年時代,他就與同村伙伴學唱山歌。那時鄉村沒有其它娛樂活動,村與村之間會經常進行山歌對唱,一到山上就唱,他對山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借閱山歌版本看,為之后傳唱嘭嘭鼓打下了基礎。z2K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林祥本善于向民間藝人學習,利用業余時間苦練嘭嘭鼓,很快掌握了擊打、道白與唱曲的技巧,將《羅帶》等舊版學熟、學透,了然于心,并能編寫應景的新調,如作品《城鄉新面貌》等。還先后多次參加了民間文藝展演、文化志愿者風采表演。他以聲音響亮,節奏明快,內容切合主題而受到文藝人士的贊賞。z2K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作為民間曲藝,嘭嘭鼓演唱詞本中仍保留著豐富的古代閩南方言詞匯,對于研究古閩南方言的演變、發展具有一定的文獻價值。但隨著社會發展,閩南語境淡化,下一代人很少講閩南話,聽、學嘭嘭鼓就更困難了。因此,學好閩南話是傳唱嘭嘭鼓的一個基本條件。z2K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嘭嘭鼓是曲藝的典型代表,曲目中保存著許多當地人情風味,是生命形態的體現。嘭嘭鼓獨特的演唱方式,以閩南方言七字句押韻,古樸清麗,原汁原味,為本土文化的珍品。z2K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文章來源:福鼎新聞網 責任編輯: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福鼎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福鼎新聞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新聞熱線:0593-7856234 技術服務:0593-7998976 網上投稿
    關于本站 | 廣告服務 | 免責申明 | 招聘信息 | 聯系我們
    福鼎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8-2017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国产_一区二区在线视频_五年沉淀只做精品的app_久久五月天人人人人操

  • <acronym id="rdv0y"><label id="rdv0y"></label></acronym>

  • <tr id="rdv0y"><label id="rdv0y"></label></tr>
    <pre id="rdv0y"><del id="rdv0y"><menu id="rdv0y"></menu></del></pre>

    <td id="rdv0y"><ruby id="rdv0y"></ruby></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