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稱提線木偶為“七條線”,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傳統戲劇,實則單體達二十多條線。鄉村有演出提線木偶時,我們本地話叫做七條線。福鼎七條線以木偶道具制作精美、表演技法嫻熟、藝術風格獨特、融合多種傳統戲曲手段而享有盛譽。
福鼎的七條線木偶傳入時間比較早,歷史上有福建西南移民曾多次遷入閩東、浙南,帶來了大量的境外文化信息。南宋時期,杭州藝人紛紛遷徙浙南、閩東山區,帶入不少的民間藝術和生活習俗,木偶戲這種傳統戲劇藝術也被傳入境內。福鼎方言較為復雜,絕大多數人講桐山話、閩南話,還有講福州話、長樂話、汀州話、莆田話,畬族多數用其本民族語言,多方言為七條線傳唱提供了豐富的語言信息。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七條線組成戲班,一班約七八人,在春節前后,或農閑時節,深入到各個鄉村表演。民間往往在本土境內供奉神明,逢上節日祭祀,全村全境都要做福,就請木偶戲班來做戲,以敬畏神明。村里做福的頭人要親自去請七條線師傅,并下定金,而且時間要提前,以便戲班安排。給了定金,從戲班帶回一具木偶主角,以示誠信。演戲幾天里,藝人被分配到群眾家里用餐,叫派頓。因民間的社戲習俗,為傳統木偶戲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民俗氛圍。
七條線木偶戲演出
清代以來,福鼎與浙南文化交流頻繁,木偶戲藝人在閩浙邊界一帶演出,以家庭方式傳承木偶戲,最多達到二十幾個木偶戲班,藝人大多是自己的家庭成員,或直系和旁系親屬形成單獨的木偶劇團,繼承祖上演技。
木偶戲表演可分為前臺和后臺,前臺為提線演員的操縱表演,有一二個人即可。后臺為三五名樂師音樂伴奏, 樂器有司鼓、大鑼、小鑼、二胡、月琴、三弦、笛子、嗩吶、鈸等,木偶戲藝人身懷技藝,吹、拉、彈、唱都要通曉??捎商峋€演員及后臺樂師根據角色配音,一般能講五六種方言。戲劇內容由劇中人物口白介紹,使用本地方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
木偶藝人在長期的舞臺生涯中創造了許多特技,如木偶人表演飛刀、弄花、劃船、抬橋、拾幣、噴火、脫衣、變臉等動作,模擬真人表演,令臺下喝彩不斷。七條線在鄉村表演時,有古戲臺的村莊就比較方便,不然就要搭臺表演。有的在生產隊的倉庫里,有的在谷坪上,有的放在老厝的院子里,七條線的鑼鼓一響,村里村外就熱鬧起來,親戚好友也往村里趕,就是為了看戲。
七條線在七八十年代達到興盛,人們在農業勞作之余,最好的娛樂方式就是看上一出七條線。村里有的做三天三夜,有的做五天五夜,叫作做連環本,就是一出接一出。有時間,又有興趣的人,則守在戲臺前,一出也沒有漏掉。臺上鑼鼓鏗鏘,藝人所唱渾厚有力,或婉轉綿長,看七條線成了一代人最回味的歲月。
木偶戲的演出劇目主要是傳統劇,有神話戲、武打戲、文人戲、審案戲等。代表性歷史傳統戲劇有《隋唐三十六瓦崗寨》《羅通掃北》《薜仁貴跨海征東》《薜丁山征西》《薜剛反唐》《粉妝樓》《綠牡丹》《四錘八大將》《七俠五義》。觀眾對有關歷史人物故事的知曉,來自七條線的表演,因此說,七條線還起了普及歷史的作用??磻虻娜艘舱務搫∏?,說得津津有味,說劇中人的善惡美丑、仁義禮智信,評價人物就是“好人”與“壞人”。體味英雄人物的崇高咸感、歷史興亡的縱橫感。七條線具有娛樂、育人功能,成為一項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傳統戲曲。
與七條線相隨產生的木偶制作也是一項獨特的手工,因七條線傳承衰退,木偶制作技藝也幾乎失傳。黃學仁師傅是福鼎提線木偶戲的傳承人,目前他能堅持制作木偶頭,所在劇團的道具幾乎由他親自置辦。
木偶制作特色鮮明,諳熟刀法,鑿、雕、刻、磨、彩,程序井然。制作的傳統木偶肖形畢具,栩栩如生。藝人也擅長于“變臉”等高難度木偶頭制作,臉部內設“機關”,通過提線控制眼、鼻、口、舌的動作,表演起來令人叫絕。
木偶人是七條線的主要表演道具,包括雕刻木偶頭、手、腳;編制篾籠、制作線牌頭;制作頭盔、紗帽、服裝。其中木偶頭制作最為講究,是一門工藝美術。藝人根據木偶頭人物需要選擇材料,木偶頭大多選用紋質細膩的香樟木來制作,偶頭結實、耐用,不容易摔壞,也可選用梧桐木制作偶頭,較輕便、靈活,也易于雕刻。
木偶頭工藝流程是:打坯、修坯;打磨、刨光;上彩、開眼。一般來說,一個木偶頭長度在二十公分左右,其制作先定五官,鼻約在中部,脖子部分與臉的比例約1:4,脖子尖細。隨后對臉部五官作進一步整修,以達到人物要求。再用砂布磨光、磨亮。木偶頭上色工藝十分精細,選用白色漆上整個頭部,先用弧線畫頭發和鬢發的部分,用黑漆涂上頂部。白色打底后,讓它晾干,不能立刻上紅色,否則紅白兩色交混不能體現肉色,影響人物形象的效果。
上彩后用黑色畫雙眼和兩道眉毛,稱為開眼。這項要求技術高,藝人手要穩,要一筆畫成,不可重描,要做到眉目傳神,神形兼備。關鍵在于要待上彩干后再開眼,需掌握好時間和天氣情況。上彩一兩天后可再上一次彩,南風天氣要四五天后再上彩,從選料到制作成品時間約在一個星期左右。
與木偶頭相關制作的還有木偶的手,右手為活動型,掌指與腕的關節要靈活,通過提線操縱揮刀、執劍等動作。腳有用木制作,木腳套上布做的靴,更顯逼真。絲線數不固定,基本為十根,頭部兩根,發部一根,左手兩根,右手三根,腳兩根。線牌頭用竹制,當中有竹枝掛鉤。腹籠由竹篾編織而成,胸、臂略大,腰部稍細。
頭盔最體現木偶人的身份,過去一般用鐵絲制作,外面穿珠子裝飾,容易生銹、用壞,也容易被絲線纏住?,F在頭盔則利用塑料瓶上部弧形部分做底,用鐵絲、硬紙等粘住定型,既輕便又耐用。頭盔定型后還要扎牌套,可用硬紙板,并用鐵絲穿珠子裝飾,使得整個頭盔具有一定的藝術欣賞性。根據不同人物角色,穿戴戲劇服裝。最后一個工序是對木偶頭、身、腳、線進行組裝。
木偶戲表演藝人主要分布在白琳、貫嶺等鄉鎮,藝人到各地表演,遠到蒼南、平陽、泰順等浙南地區演出。木偶戲以師徒的傳幫帶方式存留于民間,宋以降至明代,因歷史年代久遠,傳承源流難于考證。七條線傳承發展起起落落,至今少有傳人,成為瀕危的傳統劇種,2008年福鼎提線木偶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七條線木偶是根植于廣大鄉村的優秀傳統戲劇,保留有許多宋元戲的劇目、音樂,演劇方法、演出形態、基本線規以及閩浙邊界民間信仰、習俗等珍貴遺存,具有較高的民俗文化藝術價值。它為傳播當地方言文化、延續民間戲曲文化傳承發揮了重要作用,社會意義十分鮮明。
福鼎許多古村落、歷史文化名村在宮廟設立有戲臺,是七條線木偶演出的主要場所。根據戲曲傳承發展的要求,要逐步拓寬溝道,合理布局戲曲演出空間,注重保護利用古戲臺,組織木偶戲走進鄉村、社區和學校,讓七條線木偶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