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園蔡氏系周文王子叔度封蔡,因以為氏,源自莆田,明天啟七年(1627年)遷福安七都白石坂,歷4世??滴跏拍?1680年),有蔡宗善挈眷遷白琳湖頭居11年,康熙三十年(1691年)定居瓜園水木山莊,歷13世。早期文人輩出,有太姥文脈續瓜園之說;清中葉至民國,經營茶莊茶葉者眾,且培育了一批制茶師。如今村莊被白琳鎮納入美麗鄉村建設重點村。
福鼎縣城50里許地,曰瓜園村,村里溪山罨畫,水木清華,山色堆藍,水聲潄玉,令人心曠神怡,故名水木山莊。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蔡宗善攜子孫定居水木山莊,生子六,分智、仁、信、義、忠、和六房,無別姓惟蔡氏一族居焉。
迨乾嘉之際,該村蔡氏成望族大姓,且名人輩出,不到百年的發展,村中多人被《福鼎縣志》錄入。
蔡日儒等是蔡氏定居后的第2代。清《福鼎縣志》《卷六·耆英》載:“鼎邑風俗敦寵,民多壽考,黃發兒齒,鼓腹含飴,熙熙然頤養邱園,以終其天年,亦升平之瑞也。志耆英。……蔡日儒、蔡日伍、蔡日全、蔡日長……以上俱十五都。”蔡日經妻袁氏、蔡氏女蔡信娘等貞烈事跡于《福鼎縣志》《濟陽蔡氏宗譜》也有傳:“蔡日儒、蔡日伍、蔡日全、蔡日長……覃恩賜粟帛二次,授八品冠帶。嘉慶十一年邑候譚倫篆入縣志。”
民國《福鼎縣志》卷二十七義行傳:“蔡日儒,字雁峰。倜儻慷慨。鄉里有爭執事,得其一言,無不輸服。歲暮,販運海壇,見衙前荷曉數十輩。詢知其為連年兇歉,逋負糧稅,憫之,盡出所有,代為輸納不足。適有奉官文來寧采糴者,儒浼居停作保,取其價以益之,及采糴者至,儒罄倉儲不敷,兄弟三人爭棄產以償。”
蔡氏傳至第4代,智房有蔡文煥、蔡文蛟昆仲,蔡文聘等。文煥、文蛟均負才績學,名聞遐邇。獨辟蹊徑,以弘揚唐宋儒學,庚續太姥文脈為己任,在閩浙邊界影響深遠;蔡文聘則名揚福鼎,《福鼎縣鄉土志》民國版《福鼎縣志》有其傳。
蔡文煥雖是布衣,縣志中雖沒有立傳;但福鼎縣第40任知縣袁禮城親自作為蔡文煥作傳。見于《濟陽蔡氏宗譜》:“治南五十里許地曰瓜園,有蔡文煥,字廷章,號舜堂。父號馥園,年老且病。文煥代其父而事大父匯川,備極色養,烝烝愛慕如嬰兒,撰杖履必恭敬出人,扶持不離左右。大父卒,事父母如事大父。出必告,反應面,夜或與友人論詩,歸必叩寢門曰:‘兒歸矣。’蓋文煥體素弱,父母慮其以勞致疾,而文煥能曲體其親者,在家遂棄制舉業隱于吏,以廉靜自守,五日一上署,馀日,足不至署,視同輩若浼,署內栽小松,少尹曾口令作詩,文煥隨口應之曰:‘屈曲如龍勢不禁,百年瀟灑遂初心。只因誤授秦王爵,猶自臨風悔至今。’其梗概如此。作新柳詩四律,和之者眾。季曰:‘文蛟詩文有聲里中。’或曰:‘文蛟,文煥所教也。’論曰:書云孝乎維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文煥以貧故,終于吏,假令得所欲為,其志正未可量。世之倫紀有虧,口簋不飭,聞文煥風可以愧,卒年四十有九。江君從如與文煥交數世,述其事,丐余傳之。”
民國《福鼎縣志》卷二十八文苑傳:“蔡文蛟,字云海,歲貢生。先富后貧。恬然不事家人生產。日惟以詩書為事。居鄉講學,多所成就。好山水,游所至,輒吟詠。每一篇成,士林爭傳誦。同時林孝廉滋秀文名極噪,文姣實與頡頏,其天資殆又過之。著有《水木山莊詩集》。性直率,里有不平事,必面斥責。而事兄文煥極袛恭。煥亦敦行力學士也。”
福鼎名士、桐山書院山長林滋秀在《快軒詩則》為蔡文蛟作傳:“蔡云海(文蛟),邑廩生,著《水木山莊詩鈔》。云海性地清靈,詩筆敏捷,刻燭之余,吟詩數幅。往往眼前事、口頭語,一經赴腕便成妙趣。近設教姥山之麓,終日近矚遐瞻,胸襟愈曠矣。”
《福鼎縣鄉土志·恤》和《福鼎縣志》卷二十七《義行傳》為蔡文聘立傳:“蔡文聘,字莘耕,白琳人,庠生。習岐黃術,遇貧病者輒贈以藥餌,嘗解衣付質庫以濟人急。咸豐歲饑,民乏食,剽掠四起,攜同志編保甲、平谷價,鄉井賴以安堵。子魯溱,字濟五,亦能敦孝友,好施予。”
《濟陽蔡氏宗譜》:“蛟於乾隆五十五年,吉宗師取進縣學第三名,嘉慶元年陳宗師歲試一等三名,補入增廣生,道光元年韓宗師科試二等五名,以增生超入稟膳生,著有《水木山莊詩鈔》四卷行于世。”
蔡文聘(1798-1855年),字廷徵,號莘畊,有兄弟四人,文聘居二。文聘幼時,敏而好學,年僅23歲取入福鼎縣學。不久父親去世,兩弟還很小;為了全家人的生計,文聘放棄仕進志向,操持全家事務。歷盡艱辛,節儉持家,終建成下蔡厝,光大門庭。文聘為人好義。咸豐三年(1853年),適逢災年,鄉民缺糧,山匪四出剽掠。地方政府束手無策,蔡文聘挺身而出,發動志同道合的鄉紳訂鄉約,編保甲,平谷價,很快地方治安平穩定下來,百姓生活得以安居。蔡文聘過世后的一年,福鼎縣令趙大楨督辦白琳事務,白琳鄉民嘩而攻之,趙大楨羽殺而歸。福寧知府王廣業聽說白琳刁民作亂大怒,親自帶兵到白琳剿滅;憨直的人都逃走了,帶頭作亂的人房屋被燒,周邊村民為之震動。瓜園村攝在中間,王廣業路過時,興致很高地說:“這里面一定有像陳促弓、王彥方一樣很有修為的人,周邊鄉民都群而作亂,獨此立地平靜!”這就是要算文聘敦族的功勞了,聽說過去蔡文聘經常告戒族間子弟:“土著諸豪右橫甚,禍將作矣!汝曹勿效所為,庶免于難”。
文聘生有四子,魯孟(邑庠生)、魯鎬(候選州同)、魯溱(監生)、魯望。蔡魯溱(1824-1895年),字仰旗,號濟五。經營有道,積攢大量的財富,在祖、父輩的基礎上經營生活用品,日漸豐盈,后建成上蔡厝。后又從事茶葉生意,獲利不少,建成白琳蔡氏上茶館,與此對應的蔡氏下厝還一處稱蔡氏下茶館。蔡魯溱有子四,咸令習舉子業,其諸子每夕歸自塾,魯溱無論多忙,都要抽一點時間親自課督;經常夜深人們都入睡了,他還督促子弟努力學習。蔡魯溱上承祖世德,仗義疏財,傾身地方公益,倡建白琳文昌閣,廣辟學舍數十間,為都人士誦之所。
瓜園《濟陽蔡氏宗譜》載,蔡維側(1850-1903年),號侍卿,清光緒年間武生,白琳瓜園人,幼嗜詩書,家貧不能讀師塾,成年后一直以未讀書為憾,當時經常對眾人說:“人生斯世,負此七尺,弗克以功名顯,徒積千金產作守財虜,何為?”乃從吳鈞堂前輩學習武藝。吳鈞堂為霞浦縣名師,武藝冠絕,平常進其門者經常破壁飛過去。蔡維側先生身軀偉岸,勇力過人,吳鈞堂一見大奇之,盡授其技藝,所以刀、盾、騎、射靡不精絕,縣府比試名列前茅,第二年為武庠生,蔡維側年方壯歲有棄儒請纓,有志連赴秋闈三科考武舉人。光緒年間,蔡維側機緣巧合,先是租用廠房開始制茶。蔡維側經營有方,茶葉質量上乘,銷量不斷增加,幾年后以很低的價格買下廠房,創建祥豐茶莊(洋中茶館)。光緒己亥(1899年),蔡維側被推舉為白琳區團董,蔡維側出而力任其事,查戶口、置器械、練團丁,稽查嚴密,毋少懈;鼠輩聞風遠避,地方賴以安堵。
蔡維俊(1865-1934年),號宅卿,光緒年間秀才,第二次科考得第一名,善打官司,系白琳著名茶商。
民國初,智房的蔡維露、蔡德理創建白琳著名的恒豐泰茶行,與同時期雙春隆、合茂智齊名,茶葉遠銷東南亞與港澳。這些茶行的制茶師都是瓜園村宗族人,代代相傳。新中國成立國營白琳茶廠和翁江茶場,蔡氏制茶師都被吸收,成為正式茶廠的工人師傅。
新中國成立后,瓜園蔡氏人才輩出,有從政的,蔡爾申任福建省臺辦主任,蔡梅生任福鼎市人大主任;從事科研教學的,蔡乃新為復旦大學教授。如今每年都有一批莘莘學子考入高校。
嘉慶五年(1801年),桐山書院院長萬世美作《水木山莊》評論:聞遷居年所已百四十余載,歷代有隱德。先世務農,后人繼之讀書,僅識字不求仕宦,同居九世相睦相親。族中有自幼至老不知長吏衙門者,所謂:“與世無患,與世無爭者也!”夫武陵桃源不過陶彭澤寓言而已,若瓜園則此中境況,真不足為外人道也!因思世之巨族,當時非不赫,奕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三四年,半歸零落。何蔡氏一族,歷久而彌盛,愈遠而益彰?殆其隱德發祥積之者,厚發之者深也!
民國福鼎文士周夢虞贊對蔡文聘、蔡魯臻父子的義舉不禁嘆曰:甚矣天之報施,善人不爽也!蔡氏的昌盛絕非偶然。(白洋/文 鄭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