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rdv0y"><label id="rdv0y"></label></acronym>

  • <tr id="rdv0y"><label id="rdv0y"></label></tr>
    <pre id="rdv0y"><del id="rdv0y"><menu id="rdv0y"></menu></del></pre>

    <td id="rdv0y"><ruby id="rdv0y"></ruby></td>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人文 > 人文
    投稿

    福鼎文化遺產的海絲印記之十四——太姥巖茶

    2017-09-01 11:04:25 來源:福鼎新聞網 作者:馮文喜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太姥巖茶是歷史名茶,經傳統制作工藝加工而形成獨具特色的茶葉香氣和滋味,已有百年傳承歷史。福鼎卓劍舟先生(1901—1953)在《太姥山全志》中載:“太姥巖茶,邑中隨處皆有。茶產山中者為上,曰太姥巖茶。運往歐美,年可三萬余箱,每箱約八十市斤。”說明巖茶作為外銷茶,在民國時期已打開了歐美市場。ZWX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太姥山以花崗石為主,土質富含沙石,巖石風化之后,經墾荒而堆積成茶園,是上好的茶園。太姥山澗、崖壁、石隙等高山茶葉,按陸羽《茶經》中認為是“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土質對茶葉的品質起決定性影響,在沙石土質中生長的茶葉,才是上品,具有香氣馥郁,滋味濃甘,巖韻襲人,湯色明凈的品質特色。ZWX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福鼎茶區以太姥山麓為中心,境內地貌呈西北、西南低山丘陵與東南沿海低丘陵兩個類型。土壤大部分為微酸性紅黃壤。沿海的太姥山及西南低山區中的白琳、磻溪、點頭是主要茶產區。巖茶其生長環境在太姥山全境,為高海拔,花崗石地貌。至清末,茶區分布范圍廣、茶品質高、茶產量大。ZWX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追本溯源,每個歷史時期制茶的主要方法都不盡相同,宋代之前用碾法,也用蒸法,南宋之后,則少用蒸法。明代早期,閩中茶葉是以建寧茶作為貢品而風靡天下的,《明史》茶法中說就到有官茶、商茶、貢茶三種形態,史載其制法“舊皆采而碾之,壓以銀板,為大小龍團。”之后,則采用茶芽作為原料精制成茶。ZWX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太姥巖茶制作歷史可以上溯到明初中期,制茶是用揉、焙,就是說改變過去制法,已開始出現用烘焙法。許次紓(1549—1604),字然明,明錢塘人,他的《茶疏》說到炒茶之根由是剛剛采摘下來的生茶,是沒有什么香氣的,茶味未透,必借火力以發其香。并介紹炒茶的技法:“先用文火焙軟,次加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鈔轉,以半熟為度。微俟香發,是其候矣。”ZWX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謝肇淛(1567—1624)字在杭,福建長樂人,右布政使、當時閩派代表性詩人,著有《太姥山志》。他在著作中提及太姥出產佳茗的盛況,當時長溪方圓百里之地家家出產茶葉,以太姥出產的茶葉最為顯名。謝肇淛曾向一位制茶僧人求詢做茶制法,認為唯有焙者火候極難調控。說到底,后來的焙法是制茶的關鍵技術。ZWX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以上兩位都是明代茶論的專家,他們的文論介紹古老的炒茶、焙茶方法,是我們今天了解古代傳統制茶的主要文獻和途徑。ZWX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201709010923563804.JPGZWX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茶產山中者為上,曰太姥巖茶。   佚名  攝ZWX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綠雪芽是清中晚期太姥巖茶代表性茶種,見載諸多文獻。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明末清初文學家,他在《閩小記》中曾指出:綠雪芽, 太姥山茶名。并在書中收錄《閩茶曲》茶詩十首,其中有一首是寫綠雪芽:“太姥聲高綠雪芽, 洞山新泛海天搓。茗禪過嶺全平等, 義酒應教伴義茶。”ZWX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我們從《福寧府志·食貨·物產》上可以看到“福寧郡治茶俱有,佳者福鼎白琳”的記載。按光緒版鄉土志地理說法“境內山曰太姥,中多靈草,有茶名綠芽,味極甘美”,是對早期特色巖茶的最好說明。志中有明確記錄太姥洋、長蛇嶺、白箬庵、平崗、疊石庵等處住有山民十多戶人家,結茅為居,種茶為業,是太姥巖茶的最早繼承者。ZWX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今天人們到太姥山一片瓦,還可以看到僅存一株的綠雪芽生長其間,幾方巨大花崗巖石相互錯落,欹側疊加,留出一個洞口,經霜風雨露分化的巖石沙粒,撒滿窠底。ZWX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巖茶制作技藝是民間制茶師、茶人、茶農根據紅茶全發酵和綠茶不發酵的制茶原理,創造巖茶的半發酵獨特制茶工藝。到清末民國這一段時間,福鼎與全省、外省茶界交流頻繁,吸收了外地制茶方法,不斷創新本地的紅茶、白茶、綠茶,烏龍包括太姥巖茶。ZWX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這時期福建的茶業背景,根據《清史稿》茶法記載,光緒三十三年(1907),福州從外國購入制茶機器,聘請熟練機器制茶師進行教授,產量大幅度增加,茶葉往歐洲銷路,一時暢旺。到了民國二十九年(1940),福鼎茶號發展到三十二家、合作社一家。據統計,僅協益茶號生產有烏龍茶300箱。ZWX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民國時期,巖茶傳統制作技藝薪火日盛,制作工藝日益成熟,由最初的腳揉手捻,發展為采摘、初制、精制三大部分。其中初制含曬青、揉捻、烘干共十多道工序;精制部分含篩分、烘焙、包裝等六道工序。巖茶的做青,搖青與做手交替進行。巖茶的烘焙特點是高溫水焙和文火慢烤,形成特有的火功。焙火是茶人的獨門功夫,要掌握初焙、復焙和補焙三個環節。巖茶講究火功,對焙火的理解和掌握決定了茶葉的品質,也是衡量一個優秀茶人的主要標準。ZWX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福鼎恢復生產太姥綠雪芽茶,以精湛的工藝特制而成,品質特優。成品茶香氣濃郁,滋味醇厚,有明顯巖韻特征,飲后唇齒留香,回味無窮。ZWX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同期,曾引進烏龍茶制法,形成完整的初制工序:鮮葉———涼青———曬青———搖青———妙青———揉捻———烘焙———足火。具體流程是,講究采二三葉嫩梢鮮葉為原料,薄攤于水篩,以弱日光涼青。經搖青,葉張青氣退,葉面凸起成黃綠,失水達40%,即可炒青。趁熱揉捻,擠出汁水將茶葉卷成條,并進行解塊初焙,火溫110—120℃。復焙溫度降下稍低至90—100℃。經包揉,最后用文火慢烤,至茶梗手折脆斷,氣味清純成茶。ZWX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福鼎業界茶人認為,傳統制茶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也是茶葉發生一系列變化過程。做茶就是靠工夫手藝,這里有各種因素都會影響、決定了每一款的品質。我們研究成茶的外部條件,發揮本土資源優勢,選擇認真、精準做茶。隨著社會發展,人們越加重視歷史名茶品牌建設和茶產業發展。ZWX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太姥巖茶是自然和歷史的饋贈,茶因山名,山因茶而秀。巖茶制作技藝展現了早期茶人的工夫和才智,蘊含獨具特色的制茶非物質文化。今天看來,太姥巖茶對于補充茶葉品類,探究地方茶業史,也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ZWX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文章來源:福鼎新聞網 責任編輯: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福鼎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福鼎新聞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新聞熱線:0593-7856234 技術服務:0593-7998976 網上投稿
    關于本站 | 廣告服務 | 免責申明 | 招聘信息 | 聯系我們
    福鼎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8-2017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国产_一区二区在线视频_五年沉淀只做精品的app_久久五月天人人人人操

  • <acronym id="rdv0y"><label id="rdv0y"></label></acronym>

  • <tr id="rdv0y"><label id="rdv0y"></label></tr>
    <pre id="rdv0y"><del id="rdv0y"><menu id="rdv0y"></menu></del></pre>

    <td id="rdv0y"><ruby id="rdv0y"></ruby></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