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牌源自于明嘉靖時期戚繼光所創的鴛鴦陣,流傳于閩浙沿海一帶。2017年,藤牌以民間舞蹈節目形式再度搬上舞臺,以其威武壯美、陽剛之氣,召喚著對來自歷史軍旅的崇高仰望。
戚繼光(1528—1588)字元敬,號南塘,山東蓬萊人,以抗倭顯明。他在《紀效新書·藤牌》中說“以藤為牌,近出福建,銃子雖不能御,而矢石槍刀皆可蔽,所以代甲胄之用,在南方田塍泥雨中,頗稱極便”,這一句話講了三層意思:
一是福建是藤牌的發源地。藤牌即盾牌,結合史實,就是戚繼光入閩抗倭時改良了盾牌所創的一種御敵武器,而后廣泛運用于平倭戰場上。
二是講了藤牌的優點,有防身以避敵方的矢石槍刀之利。顯然,擋不了火銃是其不足,要趨利避害,長短結合。
三是藤牌輕便,不像盔甲那般笨重,可代甲胄之用,有利于在南方田塍泥雨中作戰。
明代的藤牌呈圓盤狀,稱團牌或滾牌,用黃麻藤皮、藤條編織而成。圓牌形如斗笠,外表中心凸出,一般直徑約七八十公分。里面編一個環手肘套,加一條橫木手把,以方便兵士用手緊握。
戚繼光藤牌軍的“鴛鴦陣”即以十二人的藤牌兵組成一個作戰基本單位的戰斗隊形,似是結伴而行的鴛鴦而命名。最前為隊長一人,依次執長牌、執藤牌二人,狼筅手二人,長槍手四人,鏜鈀士兵二人,最后火兵一人。鴛鴦陣形變化靈活,可變二才陣、三才陣,且充分發揮了藤牌的防御效能,為平倭立下汗馬功勞。
士兵人選要求嚴格,步兵藤牌手需是“便捷骨柔”的人,一個鴛鴦陣藤牌手要兩人,列在陣中第五、六名;每個牌手有藤牌一面,鋒利長腰刀一把,椰瓢一個。車兵中,藤牌手兩人需是“年少骨軟”的人。在車戰隊中,需藤牌手兩人,狼筅兩人,镋鈀兩人。步兵操鴛鴦陣,藤牌在前為第一層,狼筅為第二層,鈀為第三層,快槍為第四層。步營中,藤牌二百一十六面。車營中,每一營配備藤牌手二百六十六人。
依兵書所講:“習藤牌人牌一面,內用大藤為骨,以藤蔑條條退藤纏聯。每面隨牌標槍二枝,腰刀一把。其兵執牌作勢向敵,以標執在右手,腰刀橫在牌里挽手之上,以腕抵住。”并介紹演練藤牌的八種方法:開扎衣勢、斜行勢、仙人指路勢、滾牌勢、躍步勢、低平勢、金雞畔頭勢、埋伏勢。所走步法靈活多變,有上步、退步、小跳步等,要求藤牌手姿勢需做到“盾牌如壁,閃牌如電;遮蔽活潑,起伏得宜”。概而言之,藤牌及配備的長短兵器要輕捷、便利而又較強的防護與攻擊優勢,因此,戚繼光采用的藤牌兵屢戰屢勝。
藤牌舞中的藤牌手 鄭鎮 攝
藤牌在福建的歷史背景是這樣的———
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在閩浙擾攘劫掠,致使民不聊生。巡撫游震請求浙江總督胡宗憲,調遣參將戚繼光入閩平倭。戚繼光親率都司戴沖肖、把總胡守仁,操練義烏六千子弟兵,水陸并進,跨越分水關。在這一年的八月初一日抵達福寧州,而地處閩浙邊界、東南沿海的福鼎是戚家軍由浙入閩的轉折點。而后,戚繼光在福建打響了橫嶼、牛田、林墩三大戰役,盡殲倭寇主力,實現閩海波澄。
烽火營地處外海烽火門,原為烽火門水寨,始設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由福寧衛管轄。自明正統間,棄烽火而退松山??滴跏拍?1680),總督姚啟圣、提督萬正色,改閩安鎮右營為烽火營,設烽火水寨,屯于三沙。二十二年(1683),總督王安國、提督施瑯,撤三沙烽火營移駐秦嶼集賢社。烽火營配制步戰兵、守兵、戰船,是福寧海疆的中流砥柱。清中后期,藤牌已被洋槍大炮所取代。但烽火營、桐山營演練的藤牌操作為武舞保留了下來,一直延續到清末,后逐漸在宮廟祭祀上展演,以去邪保平安。
戚繼光在沿??官亮粝铝嗽S多事跡,至今傳為美談。義烏兵英勇善戰,所向披靡,于嘉靖四十六年(1567)蕩平倭寇。戚繼光回師返浙時,特留下一部分義烏兵駐守福寧,承擔調教鄉勇、防止倭寇死灰復燃的重任。至今,保留有當時所建的福寧義烏城隍廟,址在今霞浦。境內義烏兵的后裔,還保留、傳承當時軍旅生活的作風與習俗。特別是戚繼光創立的鴛鴦陣藤牌操,由鄉勇傳教,在民間廣為流傳。清中后期,演繹為在威靈宮廟會的保留表演節目,以紀念一代名將。
原威靈宮建筑坐落在秦嶼積石山麓,背倚太姥山,形如一瓣蓮花出于海面。始建年代可上溯到乾隆六年(1741),福鼎首任縣令傅維祖在城內安平社建城隍廟,同時秦嶼也興建城隍,稱作威靈宮。清嘉慶年間,民眾在威靈宮外堂奉祀戚繼光,以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入閩平倭佑民的豐功偉績。宮廟以五進殿宇式構建,得天地之雄氣,踞險要之形勢,巍峨壯觀,聲名遠震,威鎮海疆。
藤牌作為古代兵器,保留著武術套路和技擊技術。隨歷史演變,它所具有的觀賞性、表演性,及烙上濃厚的地方人文色彩,使它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為群眾所喜愛的一種武舞藝術。
藤牌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可以有多重的解讀方式。從作為練操性質的動作中,從鴛鴦陣隊形變化中,不同閱歷的舞蹈藝術家,可從中汲取不同的藝術元素,發掘其陽剛、明快、健美動作,以加工創作出具有時代內涵的舞蹈節目。
還給我們留下對歷史的深沉思慮與敬仰:一面藤牌,見證了一段海疆歷史;一面藤牌,折射著披堅執銳的信念;一面藤牌,讓我們銘記一個時代的英雄楷模。(馮文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