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過海調歌手在雙華對歌 馮文喜 攝
畬族歌手李圣回熟悉民歌,善于傳唱。我們想深入了解畬族的過海調,他能侃侃而談———
“過海調的發音發聲主要方法是用假聲來唱,假聲也是畬歌演唱的主要技巧。它是有別于畬歌另一個唱法即真聲而言的一種演唱曲調。
畬歌中的真聲也叫作平唱,就是什么字就唱什么聲,因此,人們往往將平唱稱為念聲,或念唱,與念書沒有什么兩樣。但假聲則不同,它的發音方式靠的是丹田運氣,氣息自腹中往上運行,漸到咽喉,被一股強大的力量所凝集。運行到口腔,與舌尖相抵,氣息被調控住了,而后依照傳統民歌的演唱音律、節奏、形式,將過海調演繹得淋漓盡致。
演唱過海調要有天賦,要對畬族民間音樂有一定的理解與感悟。它形成音調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即唱詞中伴有嗚、嗚喂??次易魇痉堆莩罕硇稚?mdash;——嗚———實當才———嗚———喂,實在長好———嗚———你一個———嗚———伊。過海調又稱嗚喂調,是福鼎、蒼南沿海一帶的畬族民歌主要唱法。”
從目前初步調查了解情況看,能傳唱過海調的歌手已寥寥無幾,李圣回是福鼎過海調代表性歌手,在畬族節慶活動中,他都有上臺演唱,或參加閩浙畬族傳統歌會。
畬族歌手都要經過傳唱歷練,而后成長出類拔萃。李圣回說,自小跟隨家里人、村里人學唱過海調,至今有四五十年時間了。那時全村像他這樣的好生仔有百來號人,都去學唱過海調,而他下的功夫最深。得爬到高山上練聲,面向遠處茫茫大海發聲練習。起初按父輩那一代人傳唱習慣和方式訓練,堅持四十多天沒有停歇過,打下扎實的基本功。
李圣回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創作了一些過海調畬歌,展現了早年畬族沿海生活場景,有代表性的連本作品如《拔牽拖》,唱的是在馬渡??谶@個地方,畬族民眾從事海上捕撈、養殖發展漁業的日子:“洋口海僻平濤濤,九鯽魚兒實在多;一網折拖一?;@,伙計睇見笑嗬嗬。洋口拔完過朗垱,朗垱海水白茫茫;那聽浪聲沒見僻,未曉海岸幾多長。”
民歌有手抄本,依托漢字記載,靠的是耳濡目染、口口相傳。1958年,福建少數民族歷史文化調查組專業人員曾對畬族地區作過調查,形成《畬族文藝調查》報告,指出福鼎調是民間音樂的一個類型,主要傳唱范圍在福鼎西南部瑞云、霞浦水門一帶。唱法以“平調”為主,聲音比較柔婉、平實。在沙埕港之北包括流江北岸與浙江交界的蒼南沿海區域,能傳唱過海調。音色表現為比較沉雄而渾厚,音調高亢,有尾音延長,稱為“裝飾音”,在對歌時,往往能將聲音傳送的很遠很遠。因以沙埕海港為界,福鼎北邊傳唱的畬歌稱為過海調。
過海調曲調形式以七言、四句、二十八字組成一個基本單元,稱為“條”或“首”。一條四句構成一個樂段,兩條的稱“雙條落”,三條的稱“三條變”,有幾十條的稱“連”“連本”。但不管歌詞有多長,作為基本單元的“條”,其中的一、二、四句一定要用韻,不押韻稱“不平”。這對于歌手在創作上是一個挑戰,有的歌手只會唱,不會創作。優秀的歌手既會唱,又會創作。
演唱形式有獨唱,主要是對唱,畬族中叫作“盤歌”“盤詩”,一般是男女對唱比較有現場感,容易激發歌手的情趣和靈感。男、女歌手各唱一句或二句,或各唱一條、二條、三條形如。聲音也從低到高,音律也有所變化。簡單曲調結構一般可分為兩個音節,一句中前四個字為一個音節,加“嗚”的尾音,后三個字為一個音節,加“嗚喂”的尾音。
不同的歌手根據自身的聲音條件、歌詞音韻高低,對過海調的處理方式都不盡相同。同一條詞,在不同歌手之間處理的方式也不一樣。但在對唱中,歌手發揮了自己的演唱才能,往往在一、二條之后,調式、旋律會變得協調起來。民歌專業人員認為,過海調以商調式為主,輔以角調式。
經公布,過海調列入福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歌手雷集妹,女,1962年生,是福鼎過海調代表性傳承人。她從小開始跟父母學歌、學織帶,亮相對歌,往往能唱一整夜,人們用“金打耳耙郎鉤耳,九重山貝聽歌聲”,稱贊她過海調唱得好。此前,過海調曾寫入《福鼎畬族志》。作為代表性的畬歌過海調是李圣回傳唱的《小喝,大喝》,一口氣就唱出百來字的歌詞:“黃蜂頭,黃蜂頭黃蜂頭內里起歌樓,手執利刀撇下黃竹管子割囊割節溜窟當簫吹哺噠知噠纏噠知噠纏初澀腳底彎彎行盡幾多企崖石壁上嶺石街崩埪碇步田埂黃泥洼路啊哩娘嚕烏第古上啊伶俐咕嚕呢哪表姐聽歌頭烏咈。”
2016年7月26日至30日,“閩東畬族民歌(音像)集成”一行人員在硤門、佳陽、白琳、桐城畬族鄉村錄制畬歌,其中參與采錄過海調的歌手有雷集妹、李圣回、藍金蕉,他們或獨唱,或對唱《想娘》《字歌》《天門開》《迎客歌》《敬茶歌》《敬酒歌》《答謝歌》《八仙歌》《二月二會親歌》,內容反映了畬族的生產生活,及傳統歌節與習俗風情。這次采錄,豐富了過海調的資料。
今年施行的《寧德市畬族文化保護條例》指出,畬族傳統民歌是畬族文化的特色形態。過海調根植于閩浙邊界沿海畬村,具有濃郁的畬族民歌特色和地域風格。從現有傳承傳播情況來看,畬歌在創作內容和演唱技巧方面,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要有創新精神,萃取傳統精華,創作出一批富有時代氣息、且動聽的過海調畬歌。(馮文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