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把尺余長的黑色剪刀,操在畬族鳳凰裝技藝傳承人藍加鳳手里則變得越加神奇,但聽刀剪布料發出喀嚓喀嚓聲,僅幾分鐘時間,就剪出一撂撂的布料。從心所欲、游刃有余,這是匠師磨礪的境界。
從今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寧德市畬族文化保護條例》指出,畬族文化是指具有畬族特色和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文化形態,包括體現畬族生產、生活習俗和歷史發展的服飾。鳳凰裝是畬族代表性服飾,以風格明顯,技藝精湛著稱。
畬族傳統鳳凰裝 藍加鳳 提供
我們把流行于福鼎、霞浦水門兩地的畬族服裝,稱“福寧東路裝”,或簡稱“福鼎裝”,以針線刺繡鳳凰裝最為講究,具有獨特的傳統制作工藝。畬族服飾福鼎鳳凰裝制作技藝,列入寧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福鼎裝包括男裝、女裝,以女裝的鳳凰裝最為特色。畬族婦女主要穿著有上衣、圍兜、裙、褲、鞋、綁帶。女式上衣制作一般流程是先要量長短、定位置、畫樣、裁剪,再繡花,最后拼接,縫制。圍裙制作一般流程是先定尺寸,后裁剪,再繡花。裙帶等邊上繡牡丹、鳳凰,最后上帶。傳統畬族服裝、手工刺繡鳳凰裝需要苧布、土棉布、卡機、綢緞等制品原料。這些材料需要村里自家去種植或籌備來的,如果是上好的絲綢,則要專門去買,或由裁縫師幫忙捎帶。
鳳凰裝為畬族特有的民族服飾,為純手工刺繡,工藝精細,規格檔次高,制作技藝要求高。女裝上衣制作以綢、緞、粗棉布為面料的右衽大襟式,比一般漢裝稍長幾公分,其特點是制服斗,復領,衩角,飄帶袖口,分別刺繡各種圖案和花邊。
鳳凰裝的刺繡代表了工藝最高水平,也集中在上衣的服斗處。服斗修桃紅色,又稱水紅,作為主要色調,加配其它色線。針繡的花紋面積大,花朵也很大,往往有提亮、提鮮之效。復領有大領、小領之分,多用水紅、水綠作底色加繡花。領口有一金屬圓扣,兩邊各有三四公分大的紅楊梅纓,球底托有十幾片以各顏色組成的布葉子,十分逼真。服斗是整件鳳凰裝的精華部分,也是刺繡功夫展示的關鍵部位。
清代畬族鳳凰裝 藍加鳳 收藏
藍加鳳經營的畬族服飾公司于2014年列入閩東畬族生態文化保護實驗區示范點,傳承傳統畬族鳳凰刺繡。他多半是倚著臺沿側身裁剪,目光打量手上的布料,像是沉思片刻,而后將面料刷刷地鋪展開來。他的手好像顯得異常地靈巧,幾乎感覺不到在用力,但旁邊的人是聽到布料鋪開的聲音,而后一刀是一刀,分毫不爽,入刀處,見線路,見塊面。
匠師有了吐故納新的意識和胸懷,對于老物件總有不舍與迷戀的情感。在眾多的畬族器物收藏品中,藍加鳳有兩件上衣視為珍寶。一件是他太奶奶的鳳凰裝嫁衣,另一件則是他師傅留給他的遺物,算是樣品。藍家人世代行裁縫業,遠的時間太久了,不可考,也講不清楚,村里族人喊作“做衣裳師”。最初記得是他的曾祖父開始,曾祖名字叫藍清猛,算是福鼎畬族第一代制作鳳凰裝師傅。曾祖討老婆時,自己親自操刀,也是手起刀落,那樣喀嚓嚓地,費時旬日,趕制了一件鳳凰新娘裝給太奶奶。太奶奶見到新嫁衣已喜不自禁,紅紅的鳳冠頭巾裝飾了她的美麗,像是水靈靈的花朵,也像是飛來一只金鳳凰,給畬村增添了女神的秀韻和靈氣。
鳳凰裝復領的楊梅纓 馮文喜 攝
藍家手藝傳給了祖父藍春為,再傳父親藍承蟬,到了藍加鳳是第四代傳人。雙華《藍氏宗譜》記載,有六世國春于順治八年(1651),從浙江平陽蒲門移居福鼎華陽橋仔頭,是為福鼎畬族藍氏遷居始祖之一。畬族從平陽回遷福鼎,在閩浙沿海徙居形成聚落,將濱海習俗與畬族本民族傳統融合一處,在服飾工藝上保留了獨特的記憶,具有鮮明的匠師風格。
傳統上,畬族以蠶絲、苧麻、土棉布等為材料制作服裝,加鳳太奶奶的嫁衣也留傳到他的手上,雖經百年時光,今天看上去,還像是嶄新的一樣。但這件上衣用料檔次高,以蠶絲作面料,以青黑色為主,領頭的胸片綴有兩個紅絨球,像楊梅花,美其名“楊梅纓”,非常有特色,并用有十余種花布條折成葉片襯托,顯得靈秀雅致。
硤門瑞云人雷朝浩是福鼎唯一能帶徒弟的老裁縫,在2010年時,藍加鳳拜他為師,他也視加鳳為得意徒弟,盡力所能,將本領教授給下一代人。雷朝浩師傅早年游走于秦嶼孔坪一帶,年青時向本村做畬族衣服的師傅藍嚇托學做衣手藝,擅長純手工制作刺繡,這一做,就是一個花甲的數。
師傅留下的樣品以綢緞布作面料,分大、小領,小領繡鳳尾,大領繡鳳首,綴上牡丹、八仙圖案,各色花紋,加上各種顏色,富有時代感。鳳凰裝手藝最要在于刺繡,而刺繡功夫全在于用針走線上。每一針下去要走得結實,線路做得精細。走針時的速度說明了技藝嫻熟程度,但見針飛線引,窸窣作響,圖案顯現。
不管現代工藝如何改進,鳳凰裝始終以黑色面料為主,色彩基調不變,用十多種顏色線條在袖口、服斗、領口精心制作,像一幅微型的浮雕,經過提亮,盡顯女性的成熟與美感。她們頭飾鳳冠,眼額垂珠簾,略帶幾分羞澀,女神款款而至。(馮文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