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在美麗的沙埕港邊,每到漁船靠岸時,靠海為生的漁民們便會上岸圍坐在嘭嘭鼓藝人邊上,看他手指翻飛在竹筒狀的嘭嘭鼓面,抑揚頓挫地道出他們與海的故事。如今,一群來自沙埕的民間藝人們,用他們獨特的方式,從編曲、唱法、唱詞等方面重新詮釋著不一樣的漁家情懷。今天的【幕后】,我們將走進沙埕鎮的節目《漁鼓新說》,看嘭嘭鼓的老故事,如何說出新花樣。
5月22日,福鼎市2017年《中國微演藝》文藝大匯演舞臺上,只見幾名漁家女兒勤勞地織著漁網,幾名漁民或拿漁鼓,或拿起螺殼、木勺、竹筒等生產生活用具當樂器,即興演唱,用當地方言歌唱新生活,同時舞臺上漁網、漁船、漁具……漁家風情一應俱全。
“喂……大家來聽嘭鼓了,嘭鼓唱起真好聽,越聽越愛聽??浜冒撞杩渖驰?,白茶出在太姥山,黃瓜(魚)游在沙埕港。你來福鼎逛一逛,熱情待客是沙埕人。好茶海鮮請你來,請你來。”開場老太一身藍衣,一手拿著煙斗,一邊和著節奏說白,一邊做出動作,說不出的悠閑自在。一場《漁鼓新說》就此開演!
明代福建知事王圻,通曉音律,才華橫溢,所著《三才圖會》就形象描繪了漁鼓的基本特征,可見明代甚至在明代以前,福建就存在漁鼓這種藝術形式了。因此漁鼓至今也有至少七百年的歷史了。
然而隨著歲月更迭,曾經穿梭于閩南日常生活中的漁鼓逐日啞然。曾幾何時,夕陽西斜,海風徐徐,海面上水波點點,那么悠遠而寧靜,“嘭嘭蹺、嘭嘭蹺”的,不過幾記疏朗的鼓聲和簡板聲,卻節韻隱然。雖然沙埕漁鼓仍有藝人傳承,卻早已不是那街聽巷聞的“嘭嘭”音。
閩南“嘭嘭”余音裊裊喃喃,尋找漁鼓,剪切一段凝固的光陰。今年,我市舉辦2017文藝大匯演節目選拔,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沙埕鎮黨委、政府的積極配合,以及沙埕鎮文化工作者的提議和無私奉獻下,終于將重振沙埕漁鼓提上議程,向世人展現它幾百年來的魅力。
“以前沙埕街頭時不時會有漁鼓表演,但現在你在沙埕隨便找一個三十歲以下的人,多半不知道何為‘漁鼓’。因此想著趁這個機會,重新發掘漁鼓的文化價值。傳統的漁鼓表演比較單一,又一人單獨演唱,比不上那些有流行文化的節目吸眼球。所以不僅要對漁鼓進行創新,由一人演唱變為多人同臺演唱,而且,我們這次不僅要表現出傳統的漁鼓特殊,更重要的是將我們沙埕海洋和福鼎白茶等元素融合進去,體現沙埕的特色。”《漁鼓新說》工作人員說。
以唱為主的沙埕漁鼓,輔以表、白?;具\用閩南語,唱腔高亢明快,淳厚質樸、韻律悠揚、節奏優美。唱詞基本為七字句,“四三分逗”形式,唱詞精煉,但不嚴格押韻,由上起、下落兩個樂句構成一段套式結構。
臺上兩旁兩藝人一手豎抱漁鼓,一手輕輕而有節奏地拍打著鼓皮,發出“嘭!嘭!”之聲,中間婦女們手拿生活用具如螺殼、木勺等應和著節奏敲打,即興演唱,唱詞的高低疾緩,淋漓盡致表現出表演者喜樂愛怒的情感,讓原本相對單調的表演變得豐滿,更吸眼球。
《漁鼓新說》是由民間文藝愛好者李孝約、朱乃叔、葉維樓三人編詞,而曲調是結合了沙埕的街頭小曲。他們三人平均年齡65歲,他們是土生土長的沙埕人,從小就熱愛著沙埕的民俗文化,他們見證了沙埕的發展與變化,對沙埕有著深厚的情感。這次的《漁鼓新說》也是他們沒日沒夜創作的成品。作品將他們對沙埕的無限熱愛和美好愿景充分融入唱詞之中,因此,這唱詞不僅還原了沙埕港這個將福鼎白茶等特產遠銷海外的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的繁忙景象,又唱出了福鼎白茶的諸多好處和白茶產業發展的美好前景。
唱詞有了之后,對于整個舞臺的設計,主創人員集思廣益,有說要將編織漁網搬上舞臺,有說要將晾曬魚干搬上舞臺,有說要將喝茶休閑搬上舞臺,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慢慢構筑好了場景,然后再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從確定想法,到唱詞創作,再到場景構筑,創作團隊整整花費一個月,前后修改了10稿才把節目創作出來。
參與此次表演的,是沙埕鎮婦女們,她們平均年齡為三十多到四十歲,閑暇時間,也會在鎮婦女文化活動中心休閑娛樂一番。因此,此次福鼎市文化大匯演,她們是再適合不過的演員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演出的服裝,是婦女們親自設計裁剪而成,美麗而富有沙埕鎮海洋特色,誰不被她們的才藝深深折服?
福鼎市2017年《中國微演藝》文藝大匯演結束后,沙埕漁鼓新說《歌白茶 頌沙埕》節目獲得了金獎,這不僅是對沙埕幾位文化創作人的認可、對此次表演者的贊美,更重要的是借此展現了沙埕鎮海洋的無限魅力與沙埕鎮人民的儉樸謙恭、吃苦耐勞、海納百川、以苦為樂的海洋精神,也表達了沙埕人民對沙埕鎮發展有著美好的愿景。(朱晶晶/文 劉端富 鄭雨鋒 張亭/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