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影點點 陳律鵬 攝
———“葉葉凌崖,登千航于枕席;層層破浪,飛萬里之舳艫。”
———“玉笛一聲,吹平煙波萬頃;仙槎古渡,流入牛女雙橋。”
———“蛟排雪陣,一越則浪激三洲;蜃卷銀山,幾環而沙飛億岸。”
以上三句均出自清乾隆福寧知府李拔的《海賦》,是對海絲人文和自然的詠嘆。
李拔(1713—1775)字清翹,號峨峰,四川犍為縣人,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春任福寧知府,二十六年(1761)秋調任福州知府。李拔為官務實清廉,為百姓謀福祉,治城垣、修水利、勸農桑、興教化,無不親歷親為。這篇《海賦》是他在這個任職期間寫成的,并收入他總纂的《福寧府志》中。
李拔少年力學,壯游東北,但向往海洋,任職福寧屬“閩在海中”。他在《福寧府志·序》中曾贊“堂堂寧郡,閩浙之濱。海天重鎮,澤國要津”。李撥登山觀海,旁遠覽勝,而筆力雄健,性情豪邁,《海賦》是他的感悟之作,詞句瑰麗,意境宏遠,其思想內容包涵以下幾個層面:
濃墨重彩地描繪了海岸壯觀景象。長長的海岸曲折綿延,留下或雄奇,或柔緩,或詭麗的岬角地貌。海上島嶼星布,港灣匯集,海河浩浩蕩蕩。如賦中所繪“松山蜿蜒而南匯,洄環萬島;硯嶼逶迤而東折,吐納三江。”蜿蜒的東南沿岸,百川到海,奔流不息。但見大浪排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景象奇麗無比。站在海岸上,遙看海面,波濤澎湃,激起高昂的心懷。賦中“沖開石壁,霓迅雷鳴;撼如珠宮,星搖月亂。”大海之景,是那個康乾盛世的寫照,亦是知府提煉性情的寫照。
秦川灣海域 馮文喜 攝
賦中豐富的想象,浪漫的色彩,展現海洋夢幻般的境界。晴空萬里,或月夜云銷之時,海面壯闊,萬物匯集,境界邈遠。“千尾魚鱗,魚壓縹緲;萬隊文貝,鮫室逍遙。”這是海洋豐富的生物世界,縹緲而逍遙。他甚至在《福寧郡賦》中也數點了山珍海饌,有“鱸、鱆、魵、鯉環大海而鼓鬐,鱔、鯽、蟳、鰌赴長江而激汋。車鰲蟛蜞,合黿鱉蜃蛤而入清流;海月江珧,同蝦蟹鱟蠣以游深壑。”古人常把海天聯系在一起,所謂海天一色,這時人們思緒從浩渺大海中,乘著仙槎穿過古渡而進入天河,牛女雙星,熠熠生輝。海上堪比蓬萊、瀛洲仙境,暮靄清流,澄輝返照,金臺、玉闕一一呈現。探尋宇宙,永無止境,傳說中的仙境令人神往,“緬八極之蒼茫,桑田變易;望三山之縹緲,仙客招邀。”
這里勾勒了長長的海絲航線———“北駕浙淮,西連交趾”。浙淮即今浙江、江蘇一帶,從福寧出發經過福鼎海域北上?!陡=ㄊ?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方案》中指出:“積極打造從福建沿海港口北上,經韓國、日本,延伸至俄羅斯遠東和北美地區的北線合作走廊。”交趾是古代地名,在我國西南,包括今廣東、廣西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區域。至清乾隆時期海禁已除,沿海航運漸成規模,人們“問潮侯信,去來不絕艨艟”,千帆競發,百舸爭流,乘風破浪,不以萬里為遠。敢于拼搏、勇于搏斗,成了一個時代的主流精神。自古以來,東南沿海漁民富有創造力,當時的木帆船桅桿設計有二至三根,木船設置層樓。“艨艟”“舳艫”高大如樓的木船,揚帆遠航,“遠駕詎無長風,普英流以擊楫。大觀則有天地,動至圣之乘桴。”大氣磅礴,霸氣十足。
賦中“亦有怪曰颶風,濤曰靈胥,神曰水伯,主曰天吳”,是傳承不息的海洋神話傳說及民俗信仰。相傳春秋時期伍子胥死后為濤神,故稱“靈胥”?!渡胶=?middot;海外東經》載:“朝陽之谷,有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其為獸也,八面八獸八尾,皆為青黃也。”可見天吳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水神,當時吳人自遷徙東南濱海,為了征服波濤滾滾大海,于是將天吳神變為保護吳人子孫與大海打交道的平安神“水伯”。描繪“龍神震棹以搖鬐,大鵬喧豗而鼓翰”的壯觀藍圖,傳達了“不說先生之祭川,何以先河而后海”的敬畏與崇拜。
揚帆起航 陳律鵬 攝
面對海洋,引發了對天地自然深沉的感悟和詠嘆。在大海面前,方知人的渺小,見識的淺陋。李拔“巡歷所經,孤嶼絕島”,大凡豪杰,詩書之外,必遠駕川海,“始知元虛之所賦,文通之所形,未足以寫其大觀也。”乃知“學海無窮,觀瀾有術。”“入學海而或委或源,觀水悟盈科之序;登彼岸而即空即色,卓錫開渡筏之區。”宇宙含機,天覆地載,潤澤萬物,壯懷感胄。
李拔撰《海賦》《福寧郡賦》《太姥山賦》《中流砥柱賦》,合稱“四賦”,處處留下地域印記、海絲印記。在《福寧郡賦》中指出,“東接島夷之鄉,北控吳越之腹。”這里浪涌風生,滄溟無岸。在《太姥山賦》中他登高遠眺,“大小琉球環中山于眼底”,歌詠“才山郁兮海天寬,巖壑萬狀兮恣游觀”,有馳騁的欣歡,亦有憑古的悵惘。他甚至在《太姥山記》中也曾描述“東南望海,汪洋無際,臺灣、琉球、閩越諸山,歷歷可數”,萬千景狀,不可詳語。
《海賦》是清代的海絲文化典范之作,是研究地方古代政治、歷史、地理、社會的重要文獻,具有文學藝術多元價值和意義。人們從中可以感受二三百年前福寧區域大致風貌和豐富的海洋物質資源?!逗Yx》具有人文色彩,富含“四海升平”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理念,也寓含著不屈不撓、百折不回的海絲精神。(馮文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