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說著福鼎方言,你知道福鼎方言有幾種嗎?你知道福鼎方言形成于何時嗎?
福鼎市區一角 佚名 攝
桐山話
福鼎話是福鼎的主要方言,使用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0%以上。福鼎話通行于境內的桐山、桐城、山前、點頭、白琳、磻溪、管陽、店下、硤門等鄉鎮(街道),實際上,還有一部分其他鄉鎮講閩南話、福州話等方言的人也會講福鼎話。福鼎話因以市區桐山的桐山話為代表,故也叫桐山話。
福鼎話屬于閩東方言。閩東方言區位于福建省東部、東北部,大致包括歷史上的福州府和福寧府兩府的屬地。根據發音內部的差異,閩東方言又可分為南、北兩片。福州歷來是八閩首府、省會所在地,福州話通行于福州市區和環抱市區的閩侯縣地,是南片方言的代表;北片方言的代表是福安話。福鼎話自然屬于北片范疇,但因福鼎與浙江的溫州地區交界,長期以來,溫州的泰順、瑞安、平陽、蒼南等市縣的人民與福鼎人民來往密切,福鼎話難免受到浙江省有關方言的影響。因此,福鼎話在閩東方言中是較有“個性”的方言。
福鼎話形成于何時?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作為福鼎的“第一方言”,它比浙南閩語在福鼎的流播來得更早?!陡=ㄎ幕庞[》一書在梳理了中原漢人的三次大規模南下移民的情況之后,說:“今日的閩方言,口語的讀音反映不少漢魏音,書面交談則與唐音對應整齊。不少方言詞可以在隋唐的《廣韻》中找到本字,這些特點都證明閩方言是在晉—唐之間形成的。”閩東方言自然也不例外。不管是東晉的南遷、初唐的開拓,還是五代時閩的割據,位于古閩越交界的福鼎,都有條件承接當時的移民。特別是三國時期設置于閩東的溫麻船屯及浙南的橫嶼船屯,皆為東吳帝國的主要造船基地,而二屯僅一關(分水關)一水(沙埕港)之隔,于是,人口的流動,戶數的增加,語言的交流、傳播,奠定了桐山方言的基礎。到了唐代,一些本為中州南下的望族,陸續從福州、霞浦等地分遷而來。如福鼎王氏,據族譜記載:“元總公隋末為光州固始令,民愛其仁留家焉,傳兩世而至懷鐸公任溫麻令。子務琨公唐高宗麟德間襲父爵為溫麻令。因就居二都赤岸,是為赤岸始祖。”繁衍子孫,分居各地:不危公遷今福鼎王家洋,不易公遷居福鼎奄里,不奢公遷桐山西園。唐代遷入的還有瀲城的楊氏和翁江的黃氏。翁江黃氏入遷始祖即我們在《翁江黃家,書香門第》一文中介紹的黃詵。其入閩始祖黃碣,歷官唐固始縣丞、光州知州,亦是唐末跟從王審知仕閩,任御史中丞兼副使,其后裔黃詵從莆田遷福鼎白琳翁江。到了宋代,桐山西園高氏、管陽張氏、杜家九鯉杜氏、金溪果洋朱氏、磻溪林氏、溪頭陳氏、阮洋陳氏、瑞云邱氏、黃崗周氏等分別遷入,于是福鼎的福鼎話方言區的人口在當時已有一定的發展。
閩南話
宋元時期,隨著閩東人口向浙南遷徙,于是也帶去了閩東方言。如今與閩東交界的蒼南、泰順等幾個縣部分人口所說的“蠻話”,即是閩東方言的變種。據統計,泰順縣講蠻話的有18萬人,蒼南縣有30多萬人。據史料及民間譜牒追溯,屬閩東話的浙南蠻話很可能是宋元時期遷入的。因遷徙時間較為久遠,因與閩北地域相連、相近,因雙語并用而受吳方言的影響,又因從浙南閩語吸收了一些閩南話語辭,浙南閩東話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具有了混合性質的語言。就分布地域講,浙南閩東話離本土閩東話并不遠,但變化卻相當大。平陽籍語言文字學家、山西省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溫端政研究員如是說:“蒼南蠻話,有與甌語一致的一面,又有與閩語一致的一面,就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認為它屬于吳語,一種認為它屬于閩語,現在還沒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不過,查閱說蠻話地區的幾個大姓的宗譜,多載明其先祖系五代天福年間為逃避戰亂從福建赤岸……遷來。聯系這個歷史社會因素來考察,蒼南蠻話的底層似乎也屬于閩東話,后來由于長期接受‘甌語’的影響,才在語音、詞匯、語法等各個方面,特別是語音方面有許多接近于甌語的地方。”
福州話
再順帶說說福鼎的福州話。福鼎說福州話的有兩處,一為秦嶼集鎮。秦嶼為什么說福州話?與烽火門水寨設置秦嶼有關。嘉慶《福鼎縣志》曰:“烽火門水寨駐扎秦嶼,在縣東南九十里。”烽火門水寨士兵多是福州人,日常生活中,他們以福州話與秦嶼本地居民交流。隨著烽火營士兵在秦嶼定居數量的逐漸增多,福州話漸漸地就在集鎮推廣開來。到了明末清初,大批的福州人遷入秦嶼,無疑又為福州話在秦嶼的普及起到推動作用。這種方言島現象在臨縣的浙江蒼南也有兩處,一是金鄉鎮,一是蒲門城。形成原因與秦嶼相似,均為形成于明朝初年的軍衛制度。明初,明王朝為了加強海防,在金鄉設立了衛城,在蒲門建立了所城,派遣了大量外地官兵及其家屬來此屯兵抗倭。金鄉衛城和蒲門所城所用語言主體由實行屯兵制的抗倭官兵帶來,經過與當地語言的融合,從而分別形成自己獨特的“金鄉話”和“蒲城話”。福鼎說福州話的另外一處就是臺山島,臺山漁民均為長樂福清籍,故操福州口音。
汀州話
最后說說福鼎的汀州話,有三處:一是靠近庫口上游的雙溪村落,有趙氏一家聚居于此,他們原從汀州遷來;二是磻溪赤溪村小溪自然村沈姓,上代從閩西遷來,后代人口繁殖,自成一族,至今仍說汀州話;還有就是離點頭集鎮五里許的碗窯村,聚居數百人,多數姓余,全村都講汀州話。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忠實地反映了一個地方全部的歷史和文化,你想繼續深入地了解閩浙邊區的歷史文化,可以更深入地去了解這個區域里的方言。本組5篇文章只是從移民的角度,介紹一個粗略的輪廓,實為冰山一角,有待深入研究。
整個福鼎加起來
可以說是桐山方言最為常用
福州話的口音最為重
閩南語介于兩者之間
而汀州話則較為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