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福鼎縣志·卷八·藝文》
靜涵寒碧色,瀉自翠微巔。
品題當第一,不讓惠山泉。
這是宋代著名學者、歷史學家、藏書家鄭樵的《蒙井》詩。
鄭樵(1104-1162),字漁仲,號夾漈,學者們稱之為“夾漈先生”,宋興化軍莆田(今屬福建)人。出身書香世家,天資聰穎,長大后更勤奮好學,博聞強記。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其父鄭國器在蘇州去世,16歲的鄭樵護喪回莆田。此后,“寒月一窗,殘燈一席”,在家鄉的夾漈山筑室勵志自學。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滅亡,宋室南渡。鄭樵和他的從兄鄭厚聯合向朝廷當權者上書,要求抗金報國,但是沒有引起當局的重視,于是更把自己深厚的民族情思寄托在學術事業中。鄭樵興趣廣泛,在史學、校讎學、目錄學、文字學、音韻學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一生著述宏富,共80余種,千余卷之巨,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僅《通志》《夾漈遺稿》《爾雅注》《詩辨妄》及一些零散遺文。值得一提的是,鄭樵在夾漈山讀書的時候就立下修史的志愿,推崇司馬遷的《史記》,認為要用“會通”精神修史,不能割斷古今的歷史聯系,要會天下之書,盡可能多的收集文獻來寫史,所以他苦心孤詣所修的通史著作《通志》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說:“宋鄭樵生左(左丘明)、司(司馬遷)千歲之后,奮高掌,邁遠跖,以作《通志》,可謂豪杰之士也……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竟天之一彗星焉。”高度評價鄭樵對史學的貢獻。
關于蒙井,謝肇淛《太姥山志》記曰:“在藍溪寺前,泉極甘冽。”卓劍舟《太姥山全志》載:“在藍溪前三橋下,石壁堅融,中有一穴,形如斧鑿,泉極甘冽。”現蒙井井口石構建存于靈峰寺內的石刻博物館內,風化較為嚴重。詩中,鄭樵正面描述了蒙井水的清冽,表達了對來自翠微之巔的井水的喜愛,除此,我們還能在清冽的井水中看出作者的影子,鄭樵以井水自比,自覺其困頓環境中的學問追求和人格修養均可無愧,而且自當精進不止,雖無意功名,但真要比試,自信“不讓”那些臨安城里的學子們;只是,他志不在此,在于更寬闊遼遠的所在。
游壽書鄭樵《蒙井》詩
《蒙井》一詩見載于明謝肇淛《太姥山志》、清嘉慶版《福鼎縣志·藝文》等,而民國卓劍舟《太姥山全志》除了《蒙井》,還收有一首鄭樵的七言絕句《藍溪》:
溪流曲曲抱清沙,此地爭傳太姥家。
千載波紋青不改,種藍人果未休耶?
藍溪源出太姥山頂,到達山腳被喚作瀲水。謝肇淛《太姥山志》記曰:“藍溪,在太姥山下,源出山頂,每歲八月中,水變藍色。相傳太姥染衣,居民候其時取水,漚藍染帛最佳。”
瀲水之畔有一瀲村。瀲村位于太姥山東麓紗帽峰下,三面環山,面向東海。這個古老的村子后來因為明代抗倭古堡而受人關注,但它文化發展的頂峰當上推至宋代。早在北宋徽宗朝崇寧五年(1106),瀲村楊家的楊惇禮就高中進士。修于清光緒年間的《福鼎縣鄉土志》說:“若王孫趙(宋宗室),瀲城楊(宋科名極盛)為世代望族。”整整北宋一朝,福鼎進士只有三位,楊惇禮為其中之一。萬歷《福寧州志》還記載他“與兄定國俱中三舍”。宋代元豐之后,太學分上舍、內舍、外舍,故曰“三舍”,而太學乃宋代的最高學府,可見此時楊家的讀書人非只楊惇禮一人。
楊惇禮喜歡讀書,卻不愛當官,在連任陜、彭、泉、宿四州教授之后,到朝中轉任太學博士,時以貪瀆聞名的權相蔡京結黨專權,他便申請退休,以后多次謝絕朝廷的重用,還沒到六十歲就安居老家,所以當時的官場稱楊惇禮有三奇:“有田不買,有官不做,有子不蔭。”楊惇禮認為,不一定要當官,不需要很多田,卻必須要有很多書。
就是因為有了很多書,使楊家能與鄭樵結緣!
由于北方金兵在攻破北宋京都時搶走了朝廷的三館四庫圖書,所以鄭樵決定以布衣學者的身份,在夾漈山為南宋朝廷著一部集天下書為一書的大《通志》。為了得到著《通志》所需的學問,鄭樵再一次背起包袱,獨自一人前往東南各地求借書讀。于是,這位而立之年的青年學者,來到了長溪,并滯留于長溪授學。
明代嘉靖、萬歷兩部《福寧州志》,以及清乾隆《福寧府志》均記載:
(鄭樵)授學長溪,提舉楊興宗從之游。
此處只說授學長溪,卓劍舟先生編于民國期間的《太姥山全志·名勝》說得明確:“夾漈先生嘗授學瀲村,提舉楊興宗從之游。”民國《福鼎縣志》卷七《名勝志》亦載:“靈峰寺,在瀲村……宋編修莆田鄭樵曾授徒于此。”靈峰寺就在瀲村,可見,鄭樵授學的具體地點就是瀲村。
而關于楊家藏書之富,清曹庭棟《宋百家詩鈔》錄有宋人陳鑒之《東齋小集》,其中有一首《寄題長溪楊恥齋梅樓》,開頭兩句就是:“乃翁愛書書滿樓,萬軸插架堪汗牛。”此樓就是楊家先世藏書和讀書之所。為了讀盡楊家藏書,當年貧寒的鄭樵答應楊惇禮,以為其孫楊興宗授學為條件,寄居楊家。
與其祖父楊惇禮相比之下,楊興宗在官場要活躍一些,不僅被載入明黃仲昭的《八閩通志·名臣》,《福寧州志》和《府志》亦有其傳記,傳記均有“少師事鄭夾漈”的記載。關于這點,還見之于多種史料,《鄭樵文集》(吳懷祺??本幯a,書目文獻出版社)附《鄭樵年譜稿》,有“鄭樵弟子楊興宗登進士”的記載,并引明朱衡《道南源委》卷二:
楊公興宗……少師鄭夾漈……登紹興三十年進士。
而鄭樵故鄉所修之《興化縣志》則有更詳盡的記載:
先生嘗教授福溫之間,從游者號之夾漈弟子,而吏部楊興宗為高第。至今后學思而仰之。
保存于靈峰寺內的蒙井構件
《鄭樵年譜稿》以為,鄭樵流寓長溪時間,是紹興十九年(1149年)。11年后,青年才俊楊興宗成為楊家的第二位進士,從此進入仕途,初任迪功郎,再調鉛山簿。這位有為青年敢于議論朝政,孝宗剛剛登極,他就對朝廷提出“任人太驟,棄亦驟;圖事太速,變亦速”的批評。時南宋只余半壁江山,且北邊金兵氣焰正熾,他向朝廷提“以守為攻之策”,當時宰相湯思退主張與北邊議和,托御史尹穡傳話,如果見皇帝時不另提主張,“當處以美職”,楊興宗“謝卻之”。他反對和議,惹得湯思退大怒,而“孝宗嘉其志”,所以得以一路升遷,任校書郎,與當年的另一位老師林光朝同行校文省殿,提拔了鄭僑(鄭樵從子)、蔡幼學、陳傅良等人,這些人后來都成為朝廷棟梁,所以“時稱得人”。因為政見不合,楊興宗最后得罪當權派,被外放地方官,先后任職于處州、溫州、嚴州,卒于湖廣提舉,“甚有政聲”(見萬歷《福寧州志》)。
鄭樵授學瀲村,聰明的楊淳禮老先生絕不會錯過這么好的機會,他肯定讓盡可能多的楊家子弟都去聽夾漈先生的課,所以,從學者絕非楊興宗一人。民國《福鼎縣志》卷二十一《藝文志》記載有名有姓的還有一人:
《拙齋文集》,宋楊武撰。武字有文,瀲水人,淳熙年進士,授善化邑令。嘗游鄭夾漈門,與其兄楊楫皆以儒學著名。
此處瀲水就是瀲村,即今之福鼎市太姥山鎮瀲城村也。
(白榮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