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里約奧運會剛剛落下帷幕。與往屆的氛圍不同,這屆飽受爭議的奧運會留給中國觀眾更多的可能是不滿與質疑。“舉重信息錯亂導致黎雅君挺舉失敗、游泳賽場霍頓辱罵孫楊沒有說法、男子拳擊王呂斌反勝為敗、女排被喝倒彩、幾次三番弄錯國旗、浴室如茅坑、街道如戰場。”一系列不愉快的插曲不得不讓人懷疑這屆奧運會是否有針對中國的傾向。
其實不然,縱觀現代奧運百年歷史,誤判爭議此起彼伏,每屆都在所難免。
1988年的漢城奧運輕中量級拳擊比賽中,美國傳奇選手小羅伊瓊斯對陣東道主韓國選手樸熙洪。比賽中,瓊斯把對方打得慘不忍睹,占盡優勢。但最后,裁判卻舉起了樸熙洪的手。賽后研究顯示,瓊斯擊中對手的次數為86次,遠多于對手擊中他的32次。這也是那屆奧運會最大的丑聞之一。2004年,雅典奧運男子體操全能比賽中,由于三名技術官的失誤,韓國選手梁泰榮一套本該10分起評的雙杠項目誤判為9.9分起評,梁泰榮因此以0.049分之差屈居第三位。雖然國際體聯后來承認了錯誤,并將3名犯下錯誤的裁判停職,但仍然拒絕將金牌頒給梁泰榮。梁泰榮的夢想也被裁判偷走了。2012年,倫敦奧運會男子拳擊56公斤級1/8決賽中,日本選手清水聰6次擊倒來自阿塞拜疆的對手阿卜杜拉,在所有人都認為清水聰將獲得勝利的時候,清水聰被判負。實際上,不僅中國,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奪金熱門大國也曾有遭遇不公裁判的時候。時代不斷發展,奧運比賽評分手段也日益完善,但只要還有裁判人的存在,就會有失誤的現象。裁判過程存在主觀性,對于規則的理解分歧,或者規則本身就存在的爭議,都會導致比賽結果的差強人意。即使沒有傾向性的技術爭議,也可能會有出于某種特定目的誤判??萍嫉倪\用以及規范裁判行為只能盡量減少不公的發生,卻很難完全杜絕。
我們之所以會產生里約奧運“針對中國”的感覺,首先是因為中國觀眾自然更關注本國選手及成績,心理上一邊倒的傾向性很容易將誤判的小細節放大,所以一出現誤判就會很敏感。而對于其他國選手遭遇的同等事件敏感和關注的程度會小得多,甚至還能客觀地看待。這樣就容易形成“累積效應”,加深中國被“針對”的感覺。
“去中國化”其實是一種民族自卑心理作祟,是急需獲得國際社會認同感與榮譽感的當代中國心態的衍生物。從1932年劉長春參加奧運會開始,我們參加奧運的歷史,可以說是一個既曲折而又屈辱的歷程。參加奧運會是為了摘掉“東亞病夫”的帽子,被賦予了“揚眉吐氣”的使命。這種心理沒有因為中國國際地位的上升,也沒有因為中國在奧運會上取得的優異成績而徹底消失。它仍然存在很多人的內心深處。而最近一些國際事件,南海仲裁爭議、韓國部署薩德導彈,也加劇了我們到處都是“敵人”的感覺。奧運會比賽中的誤判,不公平的裁判難以絕對避免,運動員的命運或將因為一次誤判而改變,我們可以為運動員委屈,對裁判不公感到憤怒。但是全世界都在“針對”中國、全世界都在“去中國化”的負面心態對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奧運賽事的參與乃至全方位的對外開放的成果都是不利的?! ?span style="display:none">TVW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對于一個偉大的運動員來說,誤判只是一時的挫折,努力與堅持終會還給優秀的運動員該有的榮譽與褒獎。同樣,對于一個正在成長并不斷壯大的國家來說,誹謗與誤解也只是一時的委屈,時間會讓一個真正強大并且寬容的國家擁有它該得的國際地位和歷史評價。國際形勢瞬息萬變,洲際競爭也日益嚴峻,在這樣復雜的時代大背景下,我們既要潛心謀發展、也要靜心化危機、更要耐心等機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調整好心態,齊心協力共謀十三五發展大局才是一個體育強國、歷史大國該有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