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座歷經血和火洗禮的古城堡,曾遭受倭寇的蹂躪,也為抗擊倭寇而不屈不撓。
這是一座充滿詩意和傳說的古城堡,曾富甲一方,良田萬頃,玉塘夏氏遐邇聞名。
一個春天的傍晚,來到位于福鼎城區東南的玉塘城堡,這座建于明朝嘉靖年間的古城堡己歷經四百多年風霜歲月。用塊石和鵝卵石筑成的城墻象一條長龍,依然默默守護著一方百姓,城墻上的塊石頭長滿斑斑駁駁苔蘚,城墻上已沒有了墻朵,有的地方芳草凄凄滕蔓四布,有的地方還種上青菜和地瓜,讓人不由生出無限的感慨。
城墻間相隔很近,幾十米距離就建有上城的簡易石梯,這是一種用單塊石頭嵌在墻體中,只限一人上去的石梯,可在發生緊急軍情時讓村中男人們就近快速登上城墻,簡單但實用,這就是先人的智慧。另一種是用石板條砌建的寬石梯,能讓較多的人一起上城墻。仔細觀察還發現城墻個別地方還留有當年的射箭孔。
城堡有東西南三個城門,城門已上長滿青藤和野草,由花崗巖石條壘砌構筑的拱形南門還較好保存原有的風貌,站在古城門底下,有穿越時空的感覺,仿佛回到明朝那個遭受倭寇掠奪蹂躪的時代。
城堡內水系統設計很有特色。從壩頭溪引溪水入城堡。壩頭溪源自三門里經巖前流至玉塘,溪水清澈干凈,即便是夏天干旱季節溪水也是滿滿。城堡內有兩條水系,一條是沿城墻腳底下流淌的水渠,另一條是沿城堡中央大街自西到東的大水渠,兩條水道保證了堡內百姓的生產和生活用水。村婦可在水渠中洗衣、洗菜,男人們干完活也到水中洗洗沾滿泥土的鋤頭簸箕和手腳。水道也是消防水系,發生火災方便時取水滅火,同時可調節堡內的氣溫和濕度。清澈見底的溪流也是城堡內一道美麗的風景,小魚悠游,孩童戲水。城內原有七口水井水質甘甜澄澈,在東門建有水閘,漲潮時關閉水閘,防止海水倒灌。
隨著現代社會的進展,城堡內的明清老房子多數被拆毀,只剩下可數的幾座,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現代建筑。同時由于臺風損毀和自然老化,一些古宅變成殘恒斷壁破爛不堪雜草叢生,看了讓人心痛唏噓。它們曾經是那個時代的豪宅,鄉村建筑的精品,古代工匠們智慧結晶,體現那個時代技藝。毀了就永遠也無法再恢復,我們子孫再也看不到那精湛而古撲的老房子,以及它所蘊涵的文化生態。
玉塘城堡僅存幾座清代建筑的老房子依然讓我們看到當年大宅的風姿。特別其封火墻造型優美設計巧妙,線條錯落有致富有動感。遠處觀看尤顯風姿綽約賞心悅目給人美感,成為城堡內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封火墻的結構造型包含著豐富的建筑文化內涵和民間民俗內容。馬頭墻頂部有的是弧線型象一頂大官帽,有的是平行狀平穩大方,有的飛檐翹角很有氣勢。頂部壓瓦片或放青磚,再壓上特制的壓瓦磚。據說馬頭墻頂部造型與陰陽五行風水有關,建造房屋時主人會請風水先生根據主人的生辰八字推算來確定風火墻的形狀,蘊含金木水火土五行。
封火墻整體高于屋頂又稱封包墻,這是考慮到福鼎地處沿海臺風暴雨多封火墻還起到防風防雨的作用。
有一老宅的封火墻上有一排葫蘆形滴水,這是玉塘老房子設計特色。由葫蘆形滴水向墻體外排泄雨水使室內保持干燥,構思新穎奇巧,在平面的墻體多一排葫蘆形滴水生動而富有美感。
薄青磚砌成的墻體稱空斗墻,六塊青磚構成空心長方體單元使墻體牢固穩定,節約材料環保還有保暖功能,這是古代工匠的聰明和智慧。這種墻體即使在中間打一個洞,周邊的墻也不會坍塌。
青磚燒制時運用水冷卻方法,粘土中的鐵離子未被完全氧化而是青色。青磚具有良好的吸水性、透氣性,耐風化耐磨不變形等特點,還可凈化室內空氣。用現代觀念講,這是一種天然環保的建筑材料。
玉塘城堡內多座老房子建于清乾隆年間,與皖南民居不同的是青磚墻體外表是不粉涮白灰,歷經幾百年風吹日曬雨打,青磚依然堅固如初,不變形不開裂不褪色。墻體青灰白相映樸素大方,素雅明朗質材天然,墻體上點掇或方或圓的小窗戶。玉塘老房子作為江南鄉村一種典型古民居,堪稱鄉村民居建筑的典范,古樸自然宜居,是農耕文明杰作。
房子天井、臺階、門樓的門框、柱基石等處使用青石雕刻各種構件,工匠雕刻技藝十分高超,線條流暢棱角分明,表面打磨光滑發亮美觀堅固。時光的流失歲月的浸蝕,青石散發出一絲韻味讓人著迷。彌久而顯滄桑優雅。
鵝卵石在房屋建造時被大量使用,屋內有鵝卵石鋪成的廊道,用鵝卵石拼成蝙蝠、梅花形、八卦形的圖案天井,以及用鵝卵石鑲嵌天井的四周,大街上也是用鵝卵石鋪成的大道。
門樓是一戶主人的門面,是這戶人家財富的象征反映了主人的社會地位和權勢。玉塘老房子主人對門樓建造十分重視,其頂部都有仿木結構挑檐式建筑,飛檐翹角氣勢不凡,門楣上方有多層精美磚雕,題刻的匾額字跡多已看不清,顯示主人的文化品位。
用碩大的杉木制作的橫梁柱子顯示主人的財力雄厚,橫梁與柱子通過榫卯構筑房屋的結構,不用一枚鐵釘卻很牢固。房屋的斗拱雕工精致造形優美。門窗多鑲有蝙蝠、花瓶、銅錢、祥云等吉祥富貴圖案。
這里曾經是一塊風水寶地,古堡內布局巧妙井然有序,長長的巷子,高大的馬頭墻,構造精巧的宅院,那是農耕文明最美的畫卷。乾隆二十四年福寧知府李撥與福鼎縣令肖克昌等人游歷玉塘欣然賦詩:“暑氣移金律,秋容滿玉塘,斷霞回雁浦,殘照落魚莊。露后黃橙熟,霜前晚稻香,宦游多感興,鱸膾憶江鄉。”秋后的玉塘景色給李撥等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清乾隆四年福鼎建縣時玉塘和桐山作為縣衙地址候選地,各有優點和特色。玉塘有塊石筑成的城堡而桐山也有一座土堡,都有一個財力雄厚的大家族桐山高家和玉塘夏家,最后縣衙是建在桐山,從現在觀點看當初如果把縣城建在玉塘更有利于發展,玉塘更接近海邊靠近港口,地理位置更有優勢性。
玉塘秋色是古代桐山八景之一,玉塘背倚金山脈,城堡沿而建。秋天的玉塘,金山上黃葉紛飛,山巒上的樹木葉子綠色中夾著片片的金黃,秋風吹過色彩變幻多姿盡態極妍。秋天樹影倒映在水中色彩斑斕絢麗,滿湖秋色詩情意畫。百里田野豆葉爛黃金橙垂掛,稻谷隨風飄動。田野中的秋色與水中的色彩相互交熔,構成一幅美麗的秋天山水畫卷,便引詩人墨客的豪情吟詠。“塘映山光衛斗城,秋來秀色可怡情。無邊葉木垂垂舞,不盡蟬聲嚦嚦鳴”。
時間已飛越400多年,歷史又告訴我們什么呢?我們感嘆于古堡城墻的生命力,也嘆服于玉塘夏氏后人對祖先遺產的珍惜和愛護。曾經在抗擊倭寇和防御盜賊起到重要作用的城墻,如今在四周高大的現代建筑包圍中顯得有些渺小,但玉塘百姓心中它是祖先留給他們的精神支柱。
沒有了戰爭,人們淡忘的血腥和恐懼,沒有了戰爭,城堡失去它的作用。但是我們內心深處不能放松警惕,我們的社會在不斷發展,民族在不斷強大的同時要防患于未然,讓子孫后代不忘祖先所遭受的劫難的痛苦,更不能忘記他們為反抗侵略者所表現出來的勇敢無畏,不屈不撓的精神。
愿我們子孫后代依然能看到這座壯美不屈,凝聚先人智慧和鮮血的古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