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榕樹下》
《停泊》
▲ 《花田》
《仙蒲的早晨》
《樹林》
▲ 《黃昏下》
《漁村敏灶》
對繪畫而言,以特有的繪畫表現語言和所描繪的景象相融合,呈現出種種完美的圖式,應該是繪畫自身特定的使命。對于創作者而言,能夠以屬于自己的表現手法去真實地展現自我的情感、意愿,并完成自我方式的圖像,其讓人思考的地方,也是有價值的。對劉向紅而言,我認為他現在的狀態很符合這點,尤其是后者,是他現階段的魅力所在。
劉向紅出生于福鼎點頭,他熟悉家鄉的一草一木,堅持不懈地摸索著,畫出一批批的作品,但一直苦惱于不能淋漓盡致地表現心中的“物”。最終,他在沿海一帶找到他十分著迷的“物”——幾個漁村。漁民的爽朗樸實,石頭小屋的深沉無華,大海的深遂豪邁,感動著他,讓他沉心于此。兩三年來,慢慢地,有了些許的成果。
一個畫家對一個自己要表現的地方的癡情,除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吻合著自我的感觀,更重要的是作者意識到自己的表現手法、語言,更貼近此地風土人情的表達欲望。題材和形式是一個美術家時刻都在關注的兩個方面,因為它們是構成一件作品的外在形象,只是有的美術家側重于形式感,有的側重于題材的挖掘,不管側重于哪方面,但二者總要相互交融??傮w而言,新時期的中青年美術家更加注重形式語言的探討和嘗試,這種結果也造就中國當代美術作品的面目愈為豐富,愈能抓人眼球,但從另一方面而言,這種多元性也使人們對作品的審美判斷更為謹慎,武斷地下定義和不著邊際的品評,終會使當代美術作品的創作和美術事業的發展徒增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作為年輕畫家,劉向紅也是對此有所警惕。這種警惕表現為,他只能利用教學之余,盡可能地去完善這方面的遺憾,這也決定了他把更多的心愿放置在找到一塊適合自己能暢意表達的地點,只有找到這樣一塊根據地,心理才會更有所依靠,這是一種無奈,也是基層作者的現實。其次,為更好地去表現,作者從初始運用原本接受的美術學知識,創作方式,到逐步地意識清晰,借鑒了一些在表現語言上很有特色的當代藝術家的手法,慢慢地完善。雖然到現在,還是覺得不成熟,但和個人情感的長年結合,漸漸地有一定的生氣起來。
每位作者當他面對不同物象,總是處于一個“此時”的情景中,這讓作者在大的總體穩定面目中,也呈現著不同的風采。而在其間,最能讓人貼近的觀看的更是作者那些炙熱的情感。我想,劉向紅現在如此,以他的執著,將來還能創作更見個性面目的優秀作品,我們期待著。
個人簡介:
劉向紅,1971年出生點頭,1989年畢業于福安師范,2010年福建師大油畫專業本科畢業,小學高級美術教師,福鼎美協會員。長期堅持戶外風景寫生,嘗試過古典畫法、印象派畫法,現癡迷于中國式意象表現方式探索,以書寫的筆觸、內化的形色、油畫的構成進行個人的表達。作品入展2015年福建省首屆油畫寫生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