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秋雨愁煞人,多情人里艱辛淚。”讀《文化苦旅》,如見文弱多情的余秋雨在斷垣殘墻或莽莽蒼蒼的人文山水前,時而靜靜沉思,時而喃喃自語,開始了一種穿透千年,探索中國歷史靈魂之旅。
從《道士塔》的漫漫黃沙開篇,和著異鄉漂泊者的腳步聲結束,從兩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到兩千多年后非常時代的吳江船。江南出生的余秋雨,傾訴著他對文化的依戀。他愴然發問——現代的中國社會中,從那些緊閉的老房子里“應該走出什么樣的人。”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它涵蓋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告訴我們,文化遺產需要保護,而那份對傳統文化的愛惜精神更是彌足珍貴。
從一開始的《道士塔》《莫高窟》到《廢墟》等等,無一例外都是控訴了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破壞了精神文明原有的物質基礎。余秋雨寫到:“沒有廢墟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誠哉斯言,當我們嘆息于英法聯軍焚毀了“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嘆息于那毀于侵略者兵火的傳世巨著《永樂大典》,我們又怎能想到中國人自己的毀壞更廣泛,更持久呢?香格里拉古城遭受火災2/3被毀,廣東先秦古墓被毀……這些只是物質上的廢墟,在精神上的摧殘同樣慘烈。當日韓文化乘虛而入,當過洋節火熱時尚,誰何曾想過這正是對傳統文化的極大破壞?物質上的廢墟可以重建,然而精神上變成廢墟再也無法彌補!
之所以是苦旅,是因為中國數千年的歷史和文化正在逐漸地淪陷和喪失。我們也許驚訝于成龍將徽派古建筑捐于新加坡而不是國人,然而這背后的原因不正是國人缺少的那份保護之心?而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流逝造成今日中國的民風日下,道德失落。這將給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史上留下最大的一次難以彌補的災難,誰為此買單?黃河水中流走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現今的時代潮流沖走的則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元氣血脈。
文化形勢如此嚴峻,如何才能修復精神上的廢墟,在黃土高原中扎得更深?正如余秋雨先生說的,文化才是我們的綠洲。我們不僅要保護優秀文化遺產,還要汲取傳統道德文化的資源,補充現代人的精神養料。只有在現代的喧囂中,歷史的寧靜才有力度;只有在現代人的沉思中,過去才能上升為寓言。
余先生的文化苦旅早已結束,而我們的文化苦旅卻剛剛開始。
(作者為福鼎一中高三(2)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