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在即,人們已在議論掃墓事宜,我不由想起去年秋天瞻仰我們陳姓先人陳桷公墳墓的情景。站在墓前,我仔細讀了讀依稀可辨的墓碑,追緬逝者憂國愛民、勤政廉潔、淡于榮利的一生。
《宋史》載:“陳桷,字季壬,溫州平陽(今蒼南蒲城)人。”他累官至宋禮部侍郎,后被避秦檜迫害,隱居福建長溪縣二十四都(今福鼎市管陽鎮溪頭村),他是閩浙兩省古代文化名人、是我市唯一入古代正史傳記的官員。在清明前夕、敬仰之余,我愿誠摯地獻上一瓣心香。
記得那天,我剛游覽過溪頭村優美、神奇的雁溪,又來到不遠處廣化村的陳桷墓前,我浮想聯翩。我帶來一把無形的鏟子,想從深邃的時空掏出逝者從前的點滴故事。
站在墓埕,瞻仰這座樸實無華、青石打圍的古墓,覺得與周遭其他墳墓沒有什么兩樣,如果不是墓碑和右邊墓道旁的石將軍、石虎、石羊,還真不相信這是宋代名臣、禮部侍郎陳桷的臨終安眠處。是石雕群彰顯他的身份,讓人想起皇上最終并沒有忘記他的忠誠,派官員千里迢迢來吊唁他的盛況;而平民化的墳墓正可體現他質樸清廉的品格,一代賢臣的千秋風范。
想當初,陳桷為避奸臣秦檜迫害,隱居于群雁飛翔、溪水回環、秀美如畫的管陽溪頭村;并在離故鄉不太遠的異鄉廣化村覓得馬鞍山上一塊寶地,作為人生最后的棲息處,其欣慰之情、歡喜之狀,似可歷歷在目。
斯人已去,青山依舊。騁目遠望,正對面還是那座蔥蘢積翠的山巒,在藍天襯托下,山頭起伏有如筆架?;赝R鞍山,松竹繁茂,一派生機。然而,馬鞍山下那座肅穆莊嚴、久負盛名的廣化寺,曾幾何時已不復存在,只留下一片廢墟。幾條綠苔斑斑的石柱、一個稍見殘缺的大石槽,至今還湮沒在荒荊蔓草中,與廣化村寬闊的公路、紅磚青瓦的樓房、路邊的宣傳欄,形成鮮明的對比。變與不變的景況,在此演化成一幅別樣幽靜的風景,石將軍、石虎、石羊默默守護著這片寧靜。
陳桷公早已仙逝了,時代變了,但民族精神不變。陳桷天資聰穎、少年得志;然而生不逢時,仕途多舛。北宋時,陳桷識破金兵覬覦中原的狼子野心,向燕帥陳述所見,希望其加強防備,卻遭斥責,只能請求外放。終于,外敵南侵,北宋兵荒馬亂,節節敗退;而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奸臣弄權;肇事者糾眾鬧事,禍不可測。陳桷主張修軍政,御敵國,收失地;厚風俗、禁侈糜;減民負、平水患。卻累遭投降派壓制、被罷官放逐,以至積勞成疾。紹興二十四年,奉調廣州經略安撫使,于赴任途中病逝??v觀陳桷一生事跡,可概括為六個字:愛國、勤政、廉政。
八百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國變強大了,再也不是一個可任意侵犯的國家。而古代一些清官所代表的愛國、勤政、廉政精神,今天得到繼承與發揚。因為這種精神正是我們黨今天所提倡的精神,打虎拍蠅、懲治腐敗的政策,揚正氣,得民心。華夏興,江山固,民族旺,百姓富。
那日瞻仰浮想遠,惟從芳冢話名臣。羊年清明,我不能親臨掃墓,但心中依然默念他的《廣化寺》詩:“山高不受暑,秋到十分涼。望外去程遠,閑中度日長。寺林投宿鳥,山路自歸羊。物物皆自適,羈愁逐異鄉。”是的,能自適就好,我僅以此文告慰陳桷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