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張老照片傅克忠老先生先后攝于1974年、1979年和2000年的點頭、秦嶼和管陽,用鏡頭記錄下當年從“送貨下鄉”到“商品到村頭”再到“墟市趕墟”之場景。
西陽墟日
□ 陳維新
西陽村距離管陽集鎮12公里,毗鄰浙江省泰順縣的雅中、仕陽等鄉鎮,通往泰順的管沈公路穿村而過。全村人口3500多人,加上周邊11個行政村(俗稱“西陽片”),人口達20000多人,占管陽全鎮總人口的40%以上。因其獨特的區位優勢,西陽村歷來成為西陽片群眾農產品和生活用品的集散地,久而久之便形成一條1000多米長的街道。據清光緒版《福鼎縣鄉土志》記載:“西洋有小市。”可見,早在清代,西陽人便著手從事小商品活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福鼎縣委、縣政府采用“雙邊”(邊界、海邊)發展戰略,努力開辟邊貿窗口,建立邊貿市場,實施了以貿促農,發展經濟的戰略。這樣的政策為西陽邊貿活動打下了基礎。
1984年春,原管陽信用社退休職工陳超行看到縣里對邊貿的重視,便萌生了興辦西陽墟日的想法,于是與時任西陽鄉鄉長吳昌快、副書記吳立刷,村民吳益祝、吳恒昌、吳子仲等人成立“西陽邊界農貿市場”籌備小組,創建邊貿墟市,規定每月農歷逢“二”(初二、十二、廿二)進行集市趕墟。此方案得到福鼎縣工商、稅務部門大力支持,兩部門制訂了優惠政策,工商部門規定:墟日開市頭三年給予免收市場管理費;稅務部門規定:三年內牛兔毛、木材及小商品一律免予征稅;工業品的費率按成交額的1%收取。前期醞釀就緒后,籌備組進行了細致分工,包括開展宣傳,組織貨源,提供場地等。其中由吳益祝等負責向外界宣傳,在兩省邊界的40多個鄉鎮張貼布告,吳恒昌、吳昌快等人負責沿街張掛條幅、標語,吳立刷負責攤點布置,而吳立釵等則去浙江臺州購買豬崽等。
1984年農歷九月初二,西陽舉辦第一個墟日,上市人流量達萬多次,車輛300多輛次,日成交額達50多萬元。上市耕牛達300多頭、仔豬800頭、木材20多立方米、兔毛200-300斤,還有紫云英、馬鈴薯、太子參、油菜、綠皮豆、茶葉等農副產品。小工業品、小商品遍街銷售。柘榮食品公司運來的600多頭小豬,當日便銷售一空,耕牛成交也達200多頭?!陡=ㄈ請蟆吩装婵橇祟}為“農家缺耕牛,請到西陽買”的報道。
前來西陽趕墟的人,近的來自蒼南、泰順、柘榮、寧德、建甌,遠的來自安徽、四川、廣東,涵蓋5個省10多個縣市。西陽墟日自此成為閩東第一個邊界農貿市場。較之泰順的幾個鄉鎮,西陽墟市起步晚,但發展快。究其原因有四:一,趕集時間偏前。趕在浙江泰順的雅中、仕陽墟日前開市。二、農副產品產地集中。八十年代西陽周邊的幾個村落都有特色產業,如楮樓村的棕制品加工、中村的白毛兔養殖、白坑的生豬養殖,再加西陽本村與周邊的千畝太子參基地、萬擔馬鈴薯基地等,這些特色產業成為墟市交易的主要支撐。其三,政府部門支持,實行與邊貿一樣的信貸浮動政策。其四,西陽村交通便捷,毗鄰泰順仕陽、柳峰等地,易于人流集中和車輛往來。
有邊貿特色的西陽墟市引起上級領導的關注,1986年4月,時任中共福建省委副書記賈慶林親臨西陽視察,對當地利用區位優勢發展特色經濟給予充分肯定。
西陽墟市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耕牛、仔豬的專業市場,上市交易的商品有服裝、農具、電器、木材、家禽、水果、海產品等10多個種類,趕墟當日人流量1-3萬多人,日成交額30-100萬元不等。邊界農貿市場不斷成熟,已真正成為“閩浙邊界一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