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老照片傅克忠老先生1999年攝于佳陽鄉雙華畬村,表現畬族姑娘出嫁時梳妝打扮的場景。
畬族婚嫁習俗——做表姐
□ 鐘敦暢
畬族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古老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鮮明的獨特的婚嫁習俗。“做客”則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習俗之一,“做客”指的是姑娘在出嫁前的一段時間里,要到所有親戚家中輪流做客,意味著將告別姑娘時代要向親戚辭行問好。因為做客是去舅、姨、姑家,后輩的都是表親,所以又叫“做表姐”,“做表姐”一定要從舅舅家開始,如舅舅家沒請過,所有的其他親戚都無權先請。
當男家把舉辦婚禮的日子貼子送女家后,女家就把這日期寫到紅紙上,用紅貼一封套著,帶著線面或魚做“手信”送到舅舅家,讓舅舅知道外甥女成親的具體日期,舅舅安排在外甥女出嫁前,請她去做客。舅舅請外甥女做客也要選好日子,并由舅母帶上手信(線面或帶魚之類做禮物)親自到外甥女家(路途遠的提前一天,路途近的當天),把外甥女接到家里住。“做表姐”必須穿上繡花裙和佩戴手鐲、戒指等金銀飾品。
“做表姐”者出行,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一路上都必須撐傘而行(以防邪氣相侵,或遇上出殯等),令路人一眼就能看出她準是“做表姐”的待嫁姑娘。外甥女在母舅家“做客”的時間少則十來天,多則三個月不等,但所住和來回天數要偶數,忌奇數。
在舅舅家做客期間,左鄰右舍有門頭往來的堂親,都要請外甥女去吃一餐飯。當外甥女吃完飯離開時,必須親手裝滿一碗飯,放在自己坐過的位置上,再擺好放餐具,致謝后離開,這種習俗叫做“剩糧”。外甥女駐足一段時間后,必須由舅母親自送她回娘家,并在送其回去的前一天晚上,必須“響雷公”(做糍粑),這是畬族客人來往中,最大的禮節,這次做糍粑的全過程,均由村里的表哥表弟來完成。舅母送外甥女回去時,帶上糍粑40粒,毛巾若干條(這毛巾中有舅舅送的,也有舅家親鄰贈送的),贈送毛巾正好作為姑娘婚禮第二天酒宴時用。姑娘回家后,就把舅家贈送的糍粑分贈給自己的堂叔、堂哥等。
到姨、姑等其他親戚家做客的習俗,過程與到舅家相同。出嫁前,到所有親戚家輪流“做客”結束后,自家堂叔、堂哥左鄰右舍請一餐飯,這個習俗叫做“接飯頓”,借以表達對待嫁姑娘的祝賀。到此為此,做客的整個過程才算結束。
“做表姐”對畬族姑娘來說,也是對其姑娘時代學歌成績的一次鍛煉、演練和檢閱。當“表姐”來到“表兄弟”家的村子,表兄弟們組織一班后生子就撩“表姐”,有的在吃飯時搞惡作劇,讓“表姐”吃不安心;有的就對歌唱,連唱三天三夜不“翻犁”,“主人”要煮點心給每個聽歌和唱歌的人吃。對歌有嚴格的程序,每到天亮要互唱《感謝歌》、《送神歌》,表示對“主人”的尊重。表兄弟們如果對歌輸了,“表姐”就用鍋底的煙灰抹在“表兄弟”(對歌者)的臉上,讓對歌者難堪,直至灰溜溜地跑了。如果“表姐”輪到另一家請,表兄弟可以到其他村另請“肚才”更好的“高手”跟“表姐”比拼對歌,顯得更有情義。
做表姐要對歌,畬族姑娘不大會唱畬歌去舅家做表姐,會被人取笑,因而有邀女友同行代唱,或答應等自家妹妹大了唱還的習俗禮節。有的歉意的唱一兩條如《念著教我唱得來》一類的歌,才予圓場。福鼎調《念著教我唱得來》:“兔子上山吃嫩草,潭底鯉魚住石穴,深潭有底歌無底,念作教我唱得來。兔子上山吃嫩草,潭底鯉魚住石樓,深潭有底歌無底,念作教我唱一條。”再比如福鼎調《無事也要到娘鄉》,女唱:“娘來長久日數長,門前江水流成潭,爹娘家堂叫我轉,有心來聊無心唱。”男對:“門前江水流成潭,表妹來聊未久長,前晡碰著你爹娘,娘母叫娘放心唱。”歌言體現了山哈做表姐的生活情趣。
(本文資料來源:鐘雷興主編《閩東畬族文化全書·民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