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rdv0y"><label id="rdv0y"></label></acronym>

  • <tr id="rdv0y"><label id="rdv0y"></label></tr>
    <pre id="rdv0y"><del id="rdv0y"><menu id="rdv0y"></menu></del></pre>

    <td id="rdv0y"><ruby id="rdv0y"></ruby></td>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人文 > 人文
    投稿

    老照片里的故事·連家船

    2014-09-19 09:44:34 來源:福鼎新聞網 作者: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昔日連家船  如今船百舸(1970年水生隊).jpgweo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昔日連家船  如今船百舸(1970年水生隊)weo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這張老照片是傅克忠老先生攝于1970年,用鏡頭記錄下昔日連家船的變遷。weo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沙埕水生“連家船”的變遷weo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  陳昭希weo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沙埕鎮水生村,位于東海之濱,閩浙交界的沙埕港內?,F有人口3000多人,擁有價值百萬元大圍繒船隊28艘,漁業年產量上萬噸。上世紀60年代就是聞名全省的漁業生產先進單位?,F在知道水生村由來的人為數不多,那么水生“連家船”的來歷更鮮為人知了。weo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水生“連家船”來沙埕,具體年代無法查考,僅據老一輩人相傳及其宗譜推算,從道光年間到今有100多年歷史。當時只有幾條船,幾十個人,從連江流離輾轉飄泊到這里定居。在流入沙埕港之前,已在浙江霞關三星、沙埕南鎮岙底等海域生活一段時間,最終覺得沙埕海區不錯,便駐扎在港內。由于船上漁民只有連、江兩姓,而連姓為主,故稱“連家船”。weo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小小船兒兩頭尖,一葉孤舟在岸邊”, “連家船”長約四米,寬僅1.5米,載重量僅一噸左右,其船無動力,漁具簡陋,“討海”為生。因不能上岸居住,一家大小,只能以船為家,相依為命。男女在這里婚娶,嬰兒在這里出生,老人歷盡千辛萬苦之后在這里去世。這個族群舊稱“疍民”。weo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在舊社會疍民被蔑視為“曲蹄”。祖祖輩輩居住在窄小的船艙里,風浪大船兒小,基本上都是盤腿坐著,導致腿腳畸型扭曲。沙埕至今還流傳一首憶苦歌:“憶往年,咱是水里生浪里長,破船為家,麻袋遮體,海藻當糧,曲蹄爬上山,打死不見官,水居人的苦和仇呀,千年萬代也難忘”。 疍民陷入非人的悲慘生活,活著難上岸、死后無地葬,被人欺凌的絕境。weo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那時節,“連家船”每天早起揚帆出海放釣,傍晚收釣啟程歸來,打魚途中要經過“五關”(臺山海匪關、崳山馬軍關、北山大刀會關、南鎮偽軍關、沙埕漁霸關),“討海”的魚鮮不是被搶劫,就是被敲竹杠,所剩無幾。最后也經不起漁霸資本家的“絕子秤”(資本家特制一把空心秤,秤桿內裝上水銀可以流動,鮮魚稱進秤尾往下壓,10斤魚只有6斤,貨物賣出秤尾往上提,6斤的東西變成10斤重),疍民明知這種秤有詐,卻不敢吭聲。weo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疍民在舊社會備受歧視和凌辱,生活極端困難,負債累累,生存在饑寒之中,連生命安全沒有一點保障。健在的老人回憶,民國某年間農歷六月廿七日,三天兩頭風(即兩次臺風接連登陸),石板飛過墻。當天中午烈日高照,正在吃午飯,突然黑云壓墜,旋風驟起,飯桌上碗碟飛走一空。在沙埕港內的“連家船”60多條,300多人硬不準上岸避難(鄉規曰:曲蹄爬上岸,無禍也有三年難)。眼睜睜看著船翻人亡,死于非命達200多人,僅剩7條船,60多人死里逃生。weo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連家船”長期在海上,疍民生活非常單調。日出放釣曬網,日落收釣安歇,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早起早睡,天天如此。唯獨操辦婚事,舉行婚禮,算是一生中最有趣最熱鬧的場面。新郎新娘以船為洞房,先將各自的船只裝飾一番,增添一些紅色彩,待到吉日良辰,兩船相約地點停泊相隔20米開外,以擊鼓敲鑼開始,新郎船選定一位年輕力壯的小伙子站在船頭,用纜繩拋向新娘船,把紅布繩、大紅花接引過去(如果對方沒接住,一直要等拋接為止)。然后兩船各拉住紅布繩,看雙方誰有勁,最后兩船選拔,新娘由新郎抱過船。當午,幾條船圍攏在一起,親戚朋友在船面甲板端菜上酒,共慶新婚之樂。weo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一聲驚雷消云霧,疍民從此見太陽”,1949年夏,沙埕解放,經過反霸斗爭,漁區改革,于1952年建立水生鄉人民政府。昔日的“曲蹄”,今日翻身做主人(由“曲蹄”改稱“水居”人,后又稱“水生”人)。解放初期一部分人在沙埕邊緣地帶開山填地蓋上草房上岸定居;一部分人將破舊“連家船”抬到岸上,用木柱撐著當房子,小部分人過慣了海上生活,不想上岸。weo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土改后,為適應海上漁業生產的需要,“連家船”也開始改變為舢板釣(載重量2~3噸,無動力),釣船(載重量10~15噸,無動力,船上可裝數條小船),機帆船(載重量30~40噸,機器與風帆為動力),大圍繒船隊(60噸以上,純機器動力),捕魚方式也相應發生變化,從放釣、咔磕、大圍繒網至單拖網,魚產量年年翻番。上世紀60年代初,一網黃魚萬三三擔(即66萬5千公斤,如按現價值幾千萬元)?,F在“水生人”有自己上百噸的鐵或木殼船隊,實現了漁船機械化、漁情測報電訊化、漁網尼龍化、操作機械化,走南闖北,可以向遠洋進軍。weo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以往的“連家船”早無蹤跡,現在偶爾見到類似幾條“連家船”,是另外一種情形了,那些60~70歲的老翁老嫗不甘在家享清福,把“連家船”當作捕魚賺錢的工具,并不當房居住。用機械推進代替人工搖櫓,在近海域巡回放釣,守釣待魚。雖然一天上鉤魚不多,但市場魚值錢,扣除柴油、餌料、伙食等開支,人均可賺少則十幾元,多則上百元。有時遇上機遇幾條黃魚上鉤,價值令人瞠目。 weo福鼎新聞網|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布平臺

    文章來源:福鼎新聞網 責任編輯: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福鼎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福鼎新聞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新聞熱線:0593-7856234 技術服務:0593-7998976 網上投稿
    關于本站 | 廣告服務 | 免責申明 | 招聘信息 | 聯系我們
    福鼎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8-2017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国产_一区二区在线视频_五年沉淀只做精品的app_久久五月天人人人人操

  • <acronym id="rdv0y"><label id="rdv0y"></label></acronym>

  • <tr id="rdv0y"><label id="rdv0y"></label></tr>
    <pre id="rdv0y"><del id="rdv0y"><menu id="rdv0y"></menu></del></pre>

    <td id="rdv0y"><ruby id="rdv0y"></ruby></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