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峽出平湖(1996年磻溪)
牛頭溪水庫(1999年福鼎·前岐)
桑園水庫壩區(1996年磻溪)
這三張老照片是傅克忠老先生用鏡頭記錄下當年多處水庫之風貌。
桑園水庫
桑園水庫攔河壩位于磻溪桑園村下游3公里處,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14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85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5.86立方米/秒,水庫總庫容7350萬立方米,調節庫容量5230萬立方米,屬多年調節水庫。防洪保護面積1.1萬畝。
桑園水庫是以發電為主,兼有灌溉、防洪和供水等綜合效能的工程,水庫樞紐由攔河大壩、引水隧洞、發電廠房和升壓站四大主體工程組成。攔河壩為三心雙曲變厚砌石拱壩,壩頂高程306.7米,最大壩高84.2米,是福建省目前最高的砌石拱壩;引水隧洞總長6011米,洞徑3.8米;調壓井(雙室式)高95.1米;壓力管道斜坡長395米,底寬6.5米,壓力鋼管全長576.5米,其中主管長366米,管徑2.2;電站發電廠房為地面式,占地7000平方米,裝機容量為3×1.25萬千瓦,保證出力8789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1.08億千瓦時,110千伏輸出線路長30.87公里。
桑園水庫淹沒土地4422.21畝(其中耕地1173.58畝),遷移房屋45407平方米,屬于搬遷安置的有桑園、海洋兩個行政村的桑園里、里洋、下宅、外洋、海洋、溪美南洋下及東坑、章家嶺等8個自然村386戶、1723人(含暫住人口動員回原籍的54人在內)。庫區移民安置工作,從1992年5月開始至1994年12月結束。在搞好移民住宅建設,完善水、電、路、學校等公共配套設施建設基礎上,將上述移民分別集體安置于店下鎮楊岐(墾區)215戶、1000人;安置于秦嶼鎮水井頭(農場)123戶、504人;安置于磻溪鎮上前嶺65戶、133人。并分別增設桑場、秦海、桑海3個移民戶建制村,分別歸屬于店下、秦嶼、磻溪3個鎮管轄。此外,零星安置10戶、33人;妥善處理暫住人口回原籍54人。移民安置經費總額達3830萬元。
水庫工程于1992年6月正式開工。攔河壩工程于1995年4月24日通過了270米高程以下堵孔前驗收,5月26日攔河壩導流底孔封堵一次成功,正式開始蓄水。6月26日第一臺機組投產發電,另兩臺機組相繼于9月16日和12月16日投產發電。至此,工程實際投資16800萬元,投入勞力207.86萬個工日,使用水泥26199噸、鋼材1959噸、木材2500立方米,完成土石方40.76萬立方米(其中石方30.06萬立方米),澆灌混凝土4萬立方米。
桑園翠湖景區,位于磻溪鎮境內,太姥山西南麓,面積2.72平方公里,系由桑園水庫電站大壩攔截九鯉溪上游而成。湖水銜繞群山,湖中形成5個小島。島上林木蔥綠,湖面平曠如鏡,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因其富有恬靜、淡樸、清幽的山水田園風光情調,而備受游人的青睞,屬休閑、避暑、垂釣的好去處。
離湖約2公里外的楩岔,兩山之間有條狹窄山嶺,嶺上聳立著一株古老的楓樹。民國二十四(1935)五月,葉飛率紅軍特務隊在此埋伏,殲滅了 來“圍剿”的國民黨新十師一個加強連,為歷史留下了一段紅色佳話。
(摘自《福鼎文史(磻溪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