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潭,即現今白琳鎮翁江村,背靠低矮的青山,數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環繞村前與厝后,肖氏大厝就建在俗稱的竹湖里。位于太姥山脈支系,又面朝沙埕港的支流,波濤洶涌的海水,經八尺門的阻擋,流入翁潭,變得溫和、平靜。昔日,此處海鮮甚豐,物美價廉;后來,由于現代化生產生活的發展,圍墾了小部分的海埕,海鮮減少了。我們的祖輩就曾在這塊平坦、肥沃、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生活過。如今,我們雖然舉家搬到城里居住,但對家鄉的眷戀與日俱增。記得1967年的夏天,由于家庭受冤枉,我的身心受到摧殘,便攜帶四個兒女回到家鄉祖厝避難,得到先祖們、鄉親們的庇護,我們一家人平安無事,逃過了一劫。后全家平反昭雪。
我們的祖輩,非常重視傳統家族生活模式,在選擇祖厝、祠堂、墳墓時,都選在翁潭村內相距很近的地方。福鼎民間凡是有人建造祖墳時,總會談論到肖家翁潭的大墓與嫩墓(面積較小,建造精致)。
在肖家族史上有家譜與文字記載,以及至今保留下的實物如古民居、大墓、嫩墓、宗祠證明,先祖肖正樞(又名肖夢軒),在發展經濟上有敏慧的智商。他所居住的附近點頭、磻溪等村盛產茶葉。肖氏大力經營茶葉,由于經營得法,逐漸積累了財富,開設“三泰茶莊”。在清朝咸豐元年(1851年),福鼎開始生產“白琳工夫茶”,在國際市場上倍受歡迎,主事人肖正樞敢于改革開拓創新,經營綠、白茶龍頭產品,改變過去單項收購銷售的經營方式為家里收購茶葉,自己開商號,并獨立運銷的一條龍經營方式。“三泰茶莊”進駐上海,并在福州及各省中設分號,尋找開放門路,暢銷國際市場。肖氏將所得的巨額財富,用于廣置田產,興建大型宗祠、祖墳和精致的肖氏大厝等。
白琳翁潭旺興頭大墓,于清朝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由茶人肖圣洋所建,占地面積774.3平方米。墓為風字形,用加工精細青石花崗巖砌成。墓的題字和雕刻均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翁潭小溪的嫩墓,亦是茶人肖正樞,于清朝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所建,占地面積275.5平方米。墓為風字形,樓閣式,由加工精細青石花崗巖砌成。墓前有一面寬三米,高一米青石鏤空屏風。墓身雕刻人物、花草、走獸、書法,均精雕細刻,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大墓和嫩墓,于1989年1月,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翁潭肖氏大厝,是一座典雅精致的古民居,建于清嘉慶丁丑年。古民居整體尚屬完好,以三進三廳合院為主體,四座有獨立的樓房,依附在三個正廳兩邊,樓房內有庭院、花臺、圓形石椅等裝飾,大小天井22個,主體建筑面積3120平方米。大門上方正面橫額寫有“東海流嶶”白底黑字。厝內木雕與石雕飾品精美,梁柱、門窗皆飾以人物、花鳥、飛禽、瑞獸,栩栩如生。
肖氏宗祠坐落在翁潭村虎頭山下,始建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占地1500多平方米。祠堂建有四圍外墻、大門、天井、正廳及兩旁廂房,堂前建有兩口井。正大門兩旁對聯:“勵節高風褒榮金鳳,明倫重地孝育慈鳥。”正大廳上鋪三個八角藻井,懸山頂,穿斗胎梁混合式,木雕刻有人物、魚、鳥、獅、鳳等飛禽走獸,并鑲有藍色石塊。兩廊護廊上有花卉、蝙蝠、八寶等精美祈福雕刻。因祠堂前建有“九曲巷”,俗稱九曲里祠堂。傳說當年祠堂選在經過九條彎曲狹小的小巷,就到了肖氏大厝??谷諔馉帟r期,福鼎一中師生為了逃避日本鬼子飛機的轟炸,整個學校搬遷到肖氏祠堂上課、生活。
肖氏家族后繼有人。泰房名人肖宗潛,字希陶,于北平華北大學教育系畢業后回鄉創辦翁潭小學(即今翁江小學),后任北嶺中學(福鼎一中前身)與福鼎簡易師范的校長,為人廉潔奉公,作風艱苦樸素,帶領全校師生勤工儉學,在抗日戰爭期間,學校經濟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師生的生活得到改善。當年黃壽祺先生是其要好的同學,撰緬懷詩曰:
遠隔幽明卅載余,忽看遺像涕漣如。
長溪左海燕山夜,忍記蕓窗共讀方。
作為肖氏后代的我,永遠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謝祖輩的恩德。我是臺、僑屬,退休后,曾義務當過寧德地區臺屬聯誼會副會長,福鼎臺屬聯誼會會長達15年之久,今后應繼續發揮余熱,為盡快實現祖國統一大業而工作。更要宣傳、鼓勵肖氏眾多族人為實現祖國富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民安康幸福的中國夢而努力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