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的腳步越來越近,大街上早已是人來車往,商場、超市里更是人山人海,人們都在忙著購買年貨。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每年一到臘月,妻就忙著置辦年貨。腌魚,腌豬腿,腌雞肫鴨肫,灌香腸,陽臺上的臘味掛成一排。到了臘月底,又忙著炸魚圓,發年糕,鹵豬耳朵豬舌頭,煮汶蛋,櫥柜里塞得滿滿的。大年三十,妻更是備了一桌豐盛的菜肴。我曾建議少弄一點,家里幾口人根本吃不了那么多。妻說,正月里來客省得上街買,再說了,“年年有余”嘛,圖個吉利,一時吃不了的,留作年后慢慢吃。
然而還沒等到“慢慢吃”,那些年貨就腐敗變質了。先是年糕、鹵肉、咸魚、香腸生出白毫,接著煮熟的年魚、汶蛋變餿變味,后來牛肉絲、千張、生腐、肉圓發霉,再后來蘆柑、蘋果變軟腐爛。正月里頓頓雞鴨魚肉,膩得一見葷菜就犯胃,何況走親訪友,喝酒是少不了的。每天肚子都被撐得鼓脹脹的,沒有了食欲,那些剩飯剩菜,還有變質的水果,全扔進了垃圾桶,看著令人心疼。
今年臘月,我沒有像往年那樣置辦許多年貨。腌漬的臘味,不利于健康,我只是象征性地腌了一條小草魚,算是“年年有余(魚)”吧。魚圓不炸了,年糕不發了,獵頭肉不鹵了,雞蛋只汶了二十個,夠吃就行。妻說,年夜飯她也不會弄那么一大桌子了,略有剩余就行。她說,如今的日子天天都像過年,吃的穿的用的,出門就能買到,沒有必要在過年集中消費,況且兒子大學即將畢業,將來買房子,還需要一筆天文數字的開銷呢。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節約光榮,浪費可恥”,是我們倡導的主流價值觀。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在春節這個舉國歡慶的時刻,人們圖的是親人團聚、家人團圓、其樂融融的氣氛,享受的是那份濃濃的親情和鄰里情,而不是講排場、比闊氣、奢侈鋪張,讓過年變了味。經歷了史上最嚴重的霧霾污染,感受身邊悄然興起的“光盤行動”,在即將到來的蛇年春節,我家少備一份大魚大肉,少放一點煙花炮竹,過一個節儉的新年,算是對“光盤行動”的響應,也算是對保護環境盡一份微薄之力吧。
作者:疏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