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福寺,位于霞浦縣牙城鎮北部,它與羅伍、左嶺、后山三個自然村相鄰,據霞浦縣志,佛志俱載,創于宋開寶四年(九七一年),距今一千零二十九年,歷經明正德五年(一五二0年),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年),萬歷五年(一五七七年),直至崇禎年間,俱相繼修葺后,清中葉,左嶺揚姓檀越,又繼敞建,曾留有“慧日重光”匾額。
中興福寺,它與東街頭布恩德寺、福鼎硤門瑞云寺,三寺鼎足而立,稱為上、中、下寺,其中,中興福寺,是建寺最早,僧人最多,香客如云,而聞名于閩浙邊界一帶。
從遙遠望到中興福寺,紅墻黃瓦,掩映于翠竹之中,“古藤幽徑”,“小橋流水”,沿寺門前穿過,進入寺門,正視大雄寶殿高大宏偉,氣宇不凡,雕梁畫棟色彩絢麗,寺中香火云繞,梵音不絕,千年的寺院,悠久的歷史,古老而燦爛之文明,給中興福寺,鍍上一層神圣的光彩。
中興福寺,列入霞浦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鎮寺文物之寶,它穿越歷史時空,向著我們娓娓道來;這里有千年鐵樹,根深葉茂,開花結果,飄出淡淡的清香;這里有沉睡千載的貯水石槽,它見證了中興福寺,鼎盛時期,伽藍毗鄰的繁榮景象,源源不斷,蓄水百擔,足夠應付大量游客及眾僧的生活用水;這里還存有一對“石鼓”,它經歷千年風吹、雨淋、日曬,如今花紋脈絡,仍然清晰,保存如此之完好,實為難得。走出寺院門外,左側摩刻詩文,是明鹽運使蔡芳,留下那千古絕唱的佳句,他對中興福寺這秀色可餐的美景,贊嘆不已,即興賦詩一首,曰:“宦溪深處隱招提,斗煥山高路欲迷,四面青山飛紫翠,一灣流水走玻璃,池魚好客偶然躍,林鳥知音盡意啼,解帶未能將鎮重,衲衣先請為留題”。
欣賞到鎮寺之寶后,我們進入大雄寶殿,見釋迦摩尼佛,金身塑像,十八羅漢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殿內井然有序,干凈利落,垂下幔蓮,隨著微風而飄動,檀香溢出醉人的芳馨,拜佛誦經,木魚鼓聲,洗盡塵人的煩惱,此時夕陽射入窗欞,束束投影,增添佛殿內的幾分神秘感,我們被這“佛”地“圣”景迷住了,久久不愿離去。
隨著寺內僧人的指引,我們從大雄寶殿后門護坡看到成片綠草木隱花植物,藥名“木賊草”,形如發絲,令人愛不釋手,根據《嘉佑本草》書中所述:其藥性,主目疾、退翳膜、消積塊、益肝膽。相傳,中興福寺,有一位高僧,有著行醫的本領,專門為寺內外患者治療眼疾,用了此藥,十分靈驗,不收分文,行善積德,廣為流傳。
在主寺兩翼,東側,建三座“泗州文佛”小殿,大小比例,分布有致;西側,依山而建“圓寂”塔,融入現代建設元素,頗為壯觀。
出了寺門,沿著“古剎鐘聲”小橋,我們步行,統一鋪設的青石路上,只見青石上留下斑斑石坑,千年以來,被慕名中興福寺的游人香客步履“磨”下了這痕跡,從中可窺視到,當時中興福寺,香火旺盛,人流熙來攘往的熱鬧場面。
到了“小橋流水”的橋上,潺潺流水不絕于耳,林中傳來清脆的鳥鳴聲,古木參天,米郎藤,或掛或纏,構建奇特的“藤”的景觀,有的如夫妻傾訴衷腸,有的形成鳥巢,有的直掛而下,如同爆發流星雨,有的造型別具一格的“藤”椅,讓過路人休息,四處無不見“藤”的蹤影。幽徑彎彎曲曲,穿“藤”下而過,組成這獨有“古藤幽徑”的天然景觀,使人留戀忘返。
夕陽西下,我們懷著依戀不舍的心情,離開中興福寺,回首只見寺廟、山巒、沫浴在金黃的色彩里,景色更加迷人。暮鐘之聲傳來,隨著我們的腳步遠離,漸漸地消失,但是我們仰慕中興福寺的雅興不減,是因為它有獨特的魅力,召喚著我們,到時又有新的感覺呈現在我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