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谷(1977年店下)
畬村夏糧喜豐收(1971年前岐.佳陽大隊)
曬裝國家公糧 (1978年國營秦嶼農場)
新谷登場(1979年秦嶼·巨口)
福鼎新聞網消息 這組照片傅克忠于上世紀70年代分別取材于秦嶼、前岐、店下等鄉鎮。反映了農民當家作主后,積極投入生產,夏糧喜獲豐收的勞動場景。傅克忠 供稿
F福鼎往事(第2期)
“農業學大寨”時的勤儉大隊
勤儉大隊原為文革前的白琳鎮楩樹岔大隊、墩頭大隊和棋盤大隊合并的(當時實行小公社體制),文革中大聯合改白琳區公所為白琳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按當時的思潮是忠于毛主席,砸爛舊枷鎖,原來的地名多少帶有封、資、修因素,所以舊時的村名都更改為帶有革命色彩的新名稱。勤儉大隊就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改名的。
勤儉大隊地處海拔600多米的柴頭山上,九崗十三灣,灣灣下深坑,百分八十的農田掛在山腰上,梯田、排田、哈蟆一跳過三坵的斗笠田,土地貧瘠,地理條件極差,吃糧靠回銷。上世紀70年代初期,他們響應毛主席“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手里有糧、心里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的號召,開展農業學大寨。廣大社員群眾艱苦奮斗,平整土地、農改田、大養其豬、大積農家肥,敢為人先。一改過去只種單季稻老皇歷,種上雙季稻,大面積開荒,新種高產免耕茶園,辦茶葉加制廠,山高水冷,早稻不易發兜,他們改串灌為輪灌,精心田間管理,做到三無(田里無稗草、田埂田邊無雜草,無蟲害),因此得到上級黨委的高度重視和支持,福鼎縣革委會主任趙思冠和其他領導隔三差五到大隊的各自然村檢查指導,成為全縣“農業學大寨”的先進單位。
縣委發出文件通知要求全縣掀起“農業學大寨,趕勤儉”熱潮,引起省內外不少兄弟單位的關注,福安專區各縣,浙江省的龍泉、慶元、云和、江山、文成、泰順等縣組織一批批人員,登上旺興頭嶺(當時全鎮唯有白琳至旺興頭一條簡易公路),嶺陡險峻,有的上了年紀登到半嶺不敢再往上走,到勤儉大隊傳經送寶參觀學習,浙江省委譚啟龍書記也登到楩樹盆檢查指導。
雙搶時節,田間地頭人聲鼎沸,縣里、公社組織大批干部、職工支農,省話劇團全團成員到當地“三共同”。每個生產隊支農人員多則50多人,少則20至30人,他挑著鋪蓋,自帶伙食,徒步50多華里從城關經八尺門江邊上柴頭山。因為那時城關到白琳每天只有二班車,而且秦嶼、店下、硤門來回城關人員都乘白琳班車,交通極不方便。他們冒著酷暑,披星戴月,一天勞動十幾個小時,與當地社員同吃同住同勞動,直至完成夏收夏種。其實后來的實踐證明,受氣候、地理條件,以及品種不同等制約,全面推廣單季改雙季,違背了生產規律,事與愿違。如今事隔40多年,許多往事都已時過境遷,成為歷史。 □ 鄭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