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嵩草堂舊址在福鼎市店下鎮與太姥山鎮交界的透皇城山,從店下鎮三佛塔村的安福寺往南,山路步行約20分鐘。
4月底,我陪同店下文化采風團的老師們,一起到店下鎮三佛塔村的安福寺采風,無意間聽說透皇城山上有一個寺院。這引起我們極大的興趣。
我是店下鎮海田村人,從小就聽說透皇城山的故事。據說,宋朝時,太姥山國興寺有一位和尚,是武探花出身,他打著“替主修行”的旗號,占寺為王,強搶民女,無惡不作。太姥山下十里八鄉的老百姓,還得定期給他進貢糧食等生活必需品。他在山上插上白旗,就得送白米上山,他在山上插上紅旗,就得送紅米上山。這位和尚管轄的寺院大大小小共有36個,透皇城山上的寺院也在這位和尚管轄之內。
對于這位和尚的所作所為,太姥山下的老百姓恨之入骨。不久,十三省巡按楊國顯探知此事,決定要剿滅這幫占寺為王的土匪。他進行實地偵察,并做了精心的籌劃。
剿匪的時間就定在農歷五月初四晚上。那天,太姥山下十里八鄉的村民們主動集結起來,配合官兵行動。大家懷著必死的決心,趕赴戰場。所以,那晚大家提前過端午節,吃過晚飯后出發。戰爭打得異常慘烈。最終楊國顯帶領的正義之師,把山上的那伙土匪給剿滅了。
為了紀念這次剿匪戰爭的勝利,以后毎年的農歷五月初四晚上,太姥山下的各個村落都象過年過節一樣熱鬧。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至今還流傳著透皇城山上那個古寺院舊址下有地道、有馬槽等傳說?,F在聽說那里有個寺院,大家都想去看看。
那天,剛好有小雨,山間小路不好走。我們只好下山,繞過太姥山鎮的斗門、官村,從屯頭后山順著崎嶇的山路盤旋而上。走到半路我就后悔了,路太難走了,途中我們幾次停下來推車,花了一個多小時,總算到了山上。
一到山上的停車場,頓覺眼前一亮,視野豁朗開闊。有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東南方向是大海,往東可以看到店下鎮的篔筜村,往北可以看到店下鎮的海田、嵐亭等村,南面與中國十大最美島嶼之一的崳山島隔海相望,西面與海上仙都——太姥山相視。此時,眾多文人墨客詩興大發,有現場呤詩的、有攝像攝影的,好不熱鬧。
劉建清老師當場賦詩一首《登林嵩草堂遠眺》
天風清肺腑,山海廣連邊。
回溯三千載,吾吟第一聯。
此時我才知道這里不光有個芭蕉寺,還有一個“天下第一聯”的作者林嵩在此筑過草堂。
林嵩,字降神,霞浦縣松港街道赤岸村人。約生于唐宣宗李忱大中二年(848年)。自幼天資聰穎,好學有大志,公元860年—873年,在這里筑草堂刻苦自學。僖宗李儇乾符二年(875年),歷盡艱險赴長安,以所作《王者之道如龍首賦》一舉考中進士科,成為自唐神龍至后唐天成223年間,今福州、寧德兩市僅中36名進士之一,也是繼“開閩進士第一人”的薛令之后最負盛名的及第者。
據介紹,安福寺地形如鹿,透皇城山形似芭蕉,芭蕉寺也由此得名。
芭蕉寺當家和尚是店下鎮海田村人,今年75歲,他來此建寺出家已有11年了。這人我認識,與我是同一個村子里的,他俗家姓林,并且和我們費家有比較深的淵源。按輩份論,他是我的伯父。
店下鎮海田村絕大部分的群眾姓費。費氏共有四房:天地人和。我們屬于最后一房——和房。我們費氏和房的祖輩與林氏的祖輩是同母異父的兄弟。每年農歷七月半——鬼節,林厝的人都會到我們費氏祠堂祭祖。有一年,林氏兄弟在費氏祠堂祭祖時,與費氏兄弟產生一點小矛盾。為了避免此類事情的再次發生,林厝的七月半推遲一天過節。海田費氏七月十四過七月半,林氏七月十五過七月半。這種習俗一直延續下來。平時我們和林家也是按輩份來稱呼的。
老和尚看到我們這么多人來,特別高興,其中還有一位他的侄兒,讓他倍感親切。他向大家介紹自己為什么來這里建寺出家的經過,說得神乎其神。他說來這里建寺之前,曾兩次夢里來過這里,是菩薩托夢要他來這里建寺的,這位菩薩苦苦尋找了他一千多年。當然,夢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別人是無從考究的。但是,這里原本有座寺院是不容質疑的,透皇城出山賊的故事在我們那里是家喻戶曉,而在這個地方還有個林嵩草堂,恐怕沒有幾個人知道,當然,老和尚也沒辦法夢到林嵩。
我想,我們此行之后,老伯他定能再做一回美夢。這一回定能夢見林嵩,要是他能向林嵩了解一下當年草堂的往事,和林嵩談一談如何挖掘、傳承林嵩的草堂文化,那該多好??!但愿他能好夢成真。 □費作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