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榮敏 標題書法:陳昌平 配圖美術:羅 健
馬欄山遺址、洋邊山遺址以及2008年發現的后保欄山遺址,已經確認是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古人類從事石器生產、加工的場所。這就很有意思,我們不僅要問:他們所加工的石器將送往哪里?聯系福鼎已有34處遺存發現,可以斷定,早在3000-6000年前,桐川大地已有大量的先民活動,并且已經有比較發達的原始農業和漁業,那些出土的石錛、石斧、石鏟,都是用于農業或漁業的工具,這些遺址,多有河流相伴,或者直接靠海,背山面水,土壤肥沃,既便于種植,也便于捕撈,人們過著比較安定的生活,并逐漸形成了村落。
既有專事加工生產工具的“作坊”,說明當時已有明確的社會分工,而且福鼎這些“村落”亦不是孤立的存在。
在馬欄山的采集物中,最具研究價值的是雙肩石器。顧名思義,此類石器呈雙肩狀,為方便人手把握而設計,主要分布在華南地區,學術界普遍認為:使用有段石錛和雙肩石斧是百越新石器文化的第一特征。馬欄山出土了多件雙肩石斧,應是閩東百越文化的代表性遺存,其中的歷史意蘊非常豐富,說明它與“越”之間的千絲萬縷的關系。越即夷,屬大陸東部沿海古夷族的一支,福鼎北面的“于越”是“百越”的一支,其先民是南方又一文明起源中心河姆渡文化的主人。因地緣關系,他們與我們的古馬欄山人相互溝通、交流,因而在經濟生活和社會發育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應該也是大有可能的吧!
更有意思的是,福建文史館盧美松館長索性把他們“混為一談”了。他在說到“閩族”這個概念時,大膽地提出:閩族是生活于古代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包括山地和島嶼)的部族名稱。從時間上看,大約相當于中原夏、商王朝及周朝的戰國中期以前(即先秦的上古三代);從空間上看,大體分布于以福建為中心,包括其所毗鄰的粵東潮、梅地區,浙南溫、處、臺地區,贛東鉛山、余干一帶,還包括臺灣全島;從文化上看,其發端或淵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閩臺區類型的先民文化(考古學文化)。(《論閩族與閩方國》,載《閩中稽古》)
我說其實自古以來,本來就是“百越雜處”,“閩越一家”。
說到這里,我們就有更大膽的聯想,那就是近年國際學術界的一個熱門話題———“南島語族”。
南島語族指大洋洲和東南亞講南島語系的族群。南島語系,也叫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主要分布在海島上的語系,也是世界上分布面積最廣的語系之一,它主要分布于西起馬達加斯加,東到復活節島,北起臺灣島和夏威夷群島,南抵新西蘭的廣闊海域內的島嶼上。根據世界語言資料庫統計,該語系包括1262種語言之多,使用人口約2.7億。最早發現這一特殊群體的,是來自中世紀西方的探險家。那時他們無意間發現,在廣闊的太平洋眾多島嶼上,“許多話語不能通的民族對鯊魚、烏賊、蝦子等動物的稱呼卻都一樣”,后來,歐洲的一些學者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在這些散布的小島上住著的人群竟有很多神似之處:不同島上的居民不僅外形上極為相似,某些語言竟然也是相通的;很多詞匯的發音和意思也幾乎完全一致;包括航海方式和能力,甚至所造出來的船都是一樣的。
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將學者們的研究方向指向臺灣,并進一步指向中國東南沿海。他們發現,中國上古的百越與南島語系民族有共同的祖先。百越種族眾多,其中主體是南島語系民族的祖先。近年來,專家在福建的考古證實,南太平洋、印度洋的“南島語族”眾多島國2.7億居民的祖先來源于我國的福建省。
讓我們回到馬欄山。馬欄山具有明顯的區域特點,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中國東南濱海文化類型的典型代表。專家提出,該文化在隔海相望的臺灣島,以及東南亞和南太平洋島嶼也有不少發現,福鼎地處祖國東南沿海,與臺灣一衣帶水,顯然,該遺址的發現為探討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課題,以及閩臺史前文化的淵源關系等,將有極大的研究價值和學術意義。
更具體而明確的結果,有待專家的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