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南京的PM2.5監測點將實時發布PM2.5數據,而南京選取的3個PM2.5監測點分別是草場門、玄武湖以及仙林大學城,引起網友質疑。網友稱,這三個地點都在綠地湖畔并且遠離主干道,測出的數據未必有代表性。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站針對此問題回應稱,不存在刻意選點。(3月16日《揚子晚報》)
PM2.5從爭議到付諸監測實施,在一些地方也不過只半年的時間,南京市將實時發布PM2.5數據,應該說是一種進步。當然,PM2.5如何監測,如何布點也有其法定的技術規范。不過,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監測一類的數據,選取的監測點越多、分布的范圍越廣、代表的區域類型越齊全,那么得到總體范圍內的平均值就越科學,空氣的總體質量水平就越真實。
局部代表不了整體是基本常識,南京發布PM2.5數據,選取的草場門、玄武湖以及仙林大學城,區域類型明顯趨同,如此獲得的數據,首先就有了以偏概全的嫌疑。如果所在的城市PM2.5監測點有很多,集中選取一個類型,而且是綠化率較高的點,不免就有了人為“凈化”數據的嫌疑。對此,網友的質疑便在情理之中了。
據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相關人員介紹,該市PM2.5監測點目前僅有這三處,并計劃于今明兩年達到9處,形成監測網絡。應該說,在監測起步之時,公布僅有三處的監測數據,盡管有以偏概全的遺憾,但終究開啟了數據透明的大門,所作出的努力本身亦該肯定。
然而,艱難的公開并沒能贏得公眾的信任,除了這項工作受客觀條件的限制,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之外,根子還在于圍繞PM2.5爭議之中,監測本身是否真實反映城市空氣質量低劣的問題。顯然,這個問題的解決,絕不是靠爭議就有結果的,必須依靠從監測到有效控制排放與治理的現實措施,在空氣質量逐步好轉的感同身受中一絲絲地消除。
在這較長的過程中,PM2.5監測的科學性、真實性,無疑是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這必然要求,PM2.5監測布點具有樣本意義,尤其是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為數不多的監測點盡可能有不同類型的代表性,它不僅是真實性的基礎,也是數據發布公信力的支撐。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講,此番網友對南京監測點數據公開的質疑,還是公眾的一種意愿,不僅對南京市,對于陸續推動PM2.5數據發布的城市,均有參考意義。 ■木須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