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為美
日前《福鼎周刊》載,“潘興祿獲全國數學競賽一等獎”。據了解,潘興祿是個窮孩子,他原住點頭鎮,父母打工移居桐北,隨父母進城在桐北小學讀完小學,畢業后到金橋學校讀初中。這個家貧的孩子,讀書很專心,一坐下來不把問題搞清楚從不罷休??炭鄬W習使他多科成績名列年段第一,特別是理科更有“天賦”。
目前,他被福州一中、福鼎一中等學校爭相錄取,有些學校甚至還要出厚資雇請名師培養他上北大、清華。
無獨有偶。去年,福鼎一中高考上北大的學生蔡曉蓉,磻溪鎮金谷村人,在金谷讀小學時,父母即外出打工。她從小跟60多歲的奶奶一起生活。初中時期在磻溪初中就讀。星期六回到奶奶身邊。山村生活的艱苦可想而知,但因此磨煉了她不怕困難的意志和勤學苦練的精神。
兩個都是農村學校出來的孩子,論教育資源談不上什么優質。為什么他們能冒尖?我以為,教育資源好,可以為孩子成才冒尖創造外部條件;但教育資源好,學習不努力,照樣學不出好成績來。我市十二中所在地管陽鎮西陽村,出了許多博士生、碩士生、大學生,這個聞名遐爾的“秀才村”更是詮釋了一個道理:學習貴在刻苦用功,有志無須擇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