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4日電 (中國聚焦)述評:用制度延續好作風
新華社記者 周芙蓉 劉剛 張云龍
由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率先垂范的新作風正在中國各地積極推進。好作風,是民之所愿;延續好作風,更是民之所盼。
江西省委日前發出通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通知要求,領導干部到基層調研,不上警衛,不得封路和清場閉館;壓縮會議數量和規模,推行公務接待自助餐;領導干部到市縣(區)調研不得接受宴請;春節期間,黨政機關之間不相互走訪拜年。
廣東省中山市開展以治庸提能力、治懶增效率、治散正風氣、治奢贏民心為主要內容的密切干群關系專項活動;河南省新密市一舉減掉60多個年度表彰先進項目,濮陽市砍掉了60%的各類簡報;湖南新化縣精簡會議簡化接待,開會不管飯;山東省淄博市出臺規定進一步規范領導干部操辦婚喪喜慶事宜;貴州省組織3萬名干部駐村,幫助基層和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新氣象令人振奮,但作風轉變非朝夕之功。要消除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沉疴頑疾,需要建立健全一套結構合理、設置科學、程序嚴密、相互制約的制度體系。
“推動作風建設常態化,決不能虎頭蛇尾”,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劉云山主持召開中央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研究中共十八大關于黨的建設部署和任務的分解落實,以及貫徹落實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八項規定”的措施辦法。
抓部署,重落實,才能交出十分讓民眾滿意的答卷。
推動作風建設常態化,必須健全教育機制,通過加強學習、強化教育,讓官員們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
推動作風建設常態化,必須完善干部的管理機制,在堅持和完善領導干部述職述廉、民主生活會等制度的同時,還要根據新形勢不斷探索有效的管理辦法。
推動作風建設常態化,必須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監督網絡,把黨內監督和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社會監督結合起來,將領導干部的行為置于黨紀國法和全方位監督的“聚光燈”之下。
推動作風建設常態化,還須完善考核評價體系,探索把對黨員干部黨風、政風和作風的評議權力交給廣大群眾,評議結果作為干部考核、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等。
“山岡上有我們的腳步,小河邊有我們的理想。天地間有泥土的芳香,我心中有淳樸的老鄉……”這是貴州一駐村干部寫的《我把他鄉當故鄉》歌詞,樸實的語言讓人看到基層干部對群眾的真情實感。各級干部都能“和人民在一起”,就不愁干部不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