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市接待游客224.1萬人次,比增19.8%;旅游收入10.93億元,比增23.5%。其中,太姥山風景名勝區接待游客47.79萬人次,比增18.6%,旅游收入3056.95萬元,比增22.4%。在區域經濟發展大局中,坐擁山海之勢的福鼎旅游產業,分量正愈發厚重。
太姥云海(市委宣傳部提供)
旅游興市 打響品牌
太姥山、九鯉溪、牛郎崗、崳山島……大自然的慷慨饋贈,讓福鼎山川“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同一旅游時空,既能游山,又能探海,風光撩人。隨著溫福鐵路、福廈高鐵等快速便捷通道的開通,福鼎作為福建旅游橋頭堡的作用日益顯現,這些驚艷山水走出“深閨”的步子也更加遒勁。
如何變資源優勢為發展優勢?從省委、寧德市委到福鼎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福鼎旅游產業發展。在2012年太姥山景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的重要節點,中共福建省委九屆五次全會、寧德市委三屆四次全會均將此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納入全會報告,給予支持肯定。
把握機遇、主動作為,我市堅持“旅游興市”戰略,把旅游產業定位為戰略性支柱產業,致力打造濱海旅游工業城市和國內知名的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旅游產業發展大局。為此,不斷修編完善相關旅游規劃,先后投入2億多元,建設秦太、蔣太、天馬等區間旅游公路和一批景區服務配套設施。其中投入1億多元,按照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和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的要求,完成了太姥山游人中心、生態停車場、懸空觀海棧道、仙橋棧道、景區綠化花化等重點項目。同時研究制定相關扶持舉措,從增加財政投入、創新金融支持、實行稅費優惠等方面,推動旅游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旅游興市,激活山海。一個個大手筆,由此在靈山秀水間書就——
2010年,太姥山景區榮膺世界地質公園。2013年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成為全省7個5A級景區之一。
當年,福鼎躋身“中國城市旅游競爭力百強縣”之列。全市共接待境內外游客337.6萬人次,比增20.7%,實現旅游收入16.25億元,比增23.1%。其中,太姥山風景名勝區共接待游客97.06萬人次,比增14.6%,實現旅游收入6149.07萬元,比增15.3%。
旅游業,已成為福鼎市重要的新經濟增長點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名片。
黃金周期間太姥山游人如織 李步登 攝
湖海相依 陳興華 攝
山海交響 雄渾壯美
太姥山下,占地282畝的太姥山(洋里)旅游綜合服務項目破土建設。這里將成為承載太姥山及周邊景區游客,集游客集散、停車、購物、餐飲、住宿、娛樂和商務、旅游地產等復合功能于一體的旅游綜合服務區。
九鯉溪畔,按省2級公路標準建設、連接福鼎赤溪至霞浦牙城高速互通的楊赤公路路基初顯、施工正酣。這條橫亙山海的旅游通道的建成,將實現“太姥山—九鯉溪—楊家溪”三地旅游線路對接、客源互流……
一個個如火如荼建設的項目,彰顯著福鼎旅游產業新一輪發展的高度和力度。以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為新起點,更高站位謀篇布局,樹立“大太姥、大旅游、大產業”發展理念,深耕“山”文章、挖掘“海”潛力,朝著建設以太姥山為核心的濱海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福鼎再次發力——
編制《福鼎市旅游目的地體系規劃》,按照“重點開發,塊狀推進,連片發展”的發展思路,構筑“一點三片區”協調發展的格局,整合山海旅游資源,加快推進觀光型旅游向觀光、休閑型轉變,旅游景區向旅游目的地轉變。
提升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和景區、景點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崳山島洪紀洞景觀棧道工程、小白鷺景區白鷺山莊、閩東(翠郊)民俗文化風情園等項目建設;新建牛郎崗景區入口門樓、上停車場擴建、下停車場景觀、景觀道路、度假賓館等項目,創建國家4A級景區。
持續打響太姥山旅游品牌。通過加強旅游策劃、創意營銷和新媒體宣傳營銷,借力專業創意策劃機構,開展有針對性、有影響力的品牌營銷、事件營銷和景區宣傳營銷活動,擴大品牌影響力。
加大旅游與文化、白茶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品品香河山白茶莊園、綠雪芽太姥山白茶莊園、北緯27度六妙白茶莊園、店下恒潤農業休閑觀光等一批茶旅結合、農旅結合旅游項目風生水起……
山海交響,異彩綻放。目前,福鼎已初步形成了以太姥山岳景區為核心,牛郎崗、小白鷺、崳山島、九鯉溪、翠郊古民居等景點以及鄉村旅游、工業旅游為依托的觀光休閑旅游產品體系,“大太姥旅游圈”磅礴欲出。
小白鷺沙灘成婚紗攝影基地 王志凌 攝
富民強村 惠澤一方
崛起一個產業,福澤一方百姓。在福鼎旅游產業迅猛發展的同時,一條條旅游帶動的增收致富路,也在山海間鋪展。
7月4日,中午時分,福鼎磻溪杜家村,絡繹不絕的游客讓村民杜進城笑逐顏開。他的農家樂餐館里,兩間40來平方米的門面店,外加兩個包廂,擠擠挨挨坐滿了食客,門外還有一批游客在候座。
“現在是旅游旺季,中午一餐最多時要接待300多人,每撥50人分批吃,雇了10多個人幫忙,一年下來純收入可達五六萬元。”杜進城說。
同樣得益于九鯉溪景區的拉動,附近的烏杯自然村也紅火起來。81歲的低保戶鄭步英就光賣茶葉蛋,最多時一天售出1000多個,日收入達2000多元。
“現在村里是家家無閑人、戶戶在致富。”杜家村書記杜家谷介紹,目前村中較具規模的賓館有6家,民宿27戶,農家樂19家,景區村民人均純收入13700多元。
走進沿海的沙埕鎮小白鷺村,嶄新的紅磚水泥房、整排的海鮮館直映眼簾。多年前,這里還只是單靠海上養殖的小漁村,雖坐擁金灘銀海,卻增收乏術。隨著小白鷺海濱旅游資源的開發,村民們推開了增收致富的另一扇大門。
“光度假村就吸納了100多人就業,70%以上都是當地村民。當水上安全員、保安、保潔員等,月均工資2000多元。”小白鷺海濱度假村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文猛告訴記者,隨著游客逐年增加,村民們紛紛開起排檔旅館、零售海鮮特產,增收盡展身手。去年9月,該村還被省旅游局授予“閩臺鄉村旅游試驗基地”,發展濱海休閑旅游前景看好。
從沿海到山區,這般受益于當地旅游產業而發生著巨變的村民、村落不勝枚舉。據悉,眼下,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福鼎正著手制定出臺鼓勵鄉村旅游發展的扶持政策,大力發展農家樂、休閑觀光農業園、鄉村旅游景區景點、鄉村旅游特色村等多種鄉村旅游業態,全面推進鄉村旅游發展,進一步放大旅游增收效應,造福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