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嶺鎮地處閩浙交界山區,素有福建“北大門”之稱。距福鼎市區8公里,距溫州市區96公里,鎮域面積78.65平方公里,現轄12個行政村235個自然村5470戶2.6萬多人,是閩東重點革命老區根據地之一,當地有許多歷史文化古跡。
分水關隘
福鼎分水關位于福鼎市東北約15公里的貫嶺鎮分水關村,地處閩浙交界。關隘始建于五代閩國,石構。明嘉靖年間,知州黃良材建造隘房;清乾隆時,郡守李拔題稱“分水雄關”。清學者俞樾(1821~1907年,字蔭甫),由浙江德清往霞浦省親,路經此處,留題“嶺上嚴嚴分水關,令人回首故鄉山。歸途倘踐山靈約,雁蕩天臺咫尺間”,至今尚存。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浙江平陽金錢會起義軍,奇襲分水關,殺死烽火營張振彪等清兵近百名,后長驅入閩。
1989年,福鼎縣(現改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茗洋東宮
東宮古戲臺, 建于淸代,坐東向西, 上鋪八角藻井, 梁, 雀替等處, 刻有人物, 龍鳳, 花卉等, 雕刻精美。是群眾的文化娛樂, 廟會之處。為解放福鼎,是群眾支前物資集結地。
1949年6月,鼎泰區人民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浙南游擊縱隊解放福鼎,趕制勞軍鞋1000余雙,匯集嶄柴數百擔及大批豬禽肉、蔬菜慰問部隊,為支援前線,解放福鼎做出積極貢獻。
碉 堡
1936年,蔣介石調集10萬重兵, 對紅軍進行圍剿, 采取占領一地, 構筑碉堡, 防守的策略, 步步推進, 層層縮小包圍圈的戰術。根據地軍民, 不怕犧牲, 頑強抵抗, 堅持到1937年抗曰戰爭爆發, 取得了反圍剿旳勝利。這是當年國民黨留下的碉堡。
閩浙邊臨時省委排頭擴大會議會址
1936年6月上旬,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在鼎泰區排頭村(今福鼎市貫嶺鎮排頭村)召開臨時省委擴大會議。會議總結了前一段的工作情況,進行了下一段的戰略部署,要求把公開的武裝斗爭同隱蔽的群眾工作更加有機地結合起來。會上對省委主要領導的工作和活動區域進行了分工:劉英帶領省委機關和武工隊堅持在浙南秘密發動群眾,開展武裝斗爭,進行根據地建設;粟裕率紅軍挺進師主力在浙西南、浙東南開展公開的武裝斗爭,牽制、吸引、打擊敵人,以掩護基本地區,并發展新的游擊區。會議同時決定,在游擊根據地的中心區,建立蘇維埃政權浙南人民革命委員會,鄭丹甫任主席,委員陳輝(負責青年工作)、蔡愛鳳(負責婦女工作)。
會后,臨時省委發表了《告全國民眾書》,呼吁“同胞們一致的醒來,團結在抗日反帝的統一戰線之下”,“舉國一致、共赴國難;停止內戰,槍口對外,為挽救民族危機而作正義的神圣的民族革命戰爭;為保障國土完整堅決抗戰除奸”。 □ 葉維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