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凡軒/文 釋長凈/圖
東海之濱,晴川灣畔,有“海上仙都”,據稱乃人間仙境。遂興起而游,到訪煙霧迷蒙中的太姥山。據《太姥山志》載:太姥山舊名才山,軒轅黃帝時,道仙容成子嘗棲之。漢代王烈《蟠桃記》載:堯時有一少女種藍于此,后仙去,因名太母山。據《福建通志》載:漢武帝命東方朔授天下名山,改“母”為“姥”,封為西岳之神??上攵?,“太姥”已是千年滄桑的長者了。仙家之妙,非我輩凡人可以想見的了。只能從山光霧影中略窺其一斑而已。
名山峰巖妙
拾級而上,景隨步移,只見座座奇峰、塊塊怪石無不各具形態,或如夫妻對語,同話平生共度之福;或如佛祖、仙人談經,對奕,破卻僧道門戶之見;或如小沙彌無比虔誠,拜月如拜佛;或如豬八戒一片貪心,望風如望美人。太姥升天去,空留升天石。九鯉朝天、金龜爬壁、玉猴照鏡、金貓撲鼠、玉兔聽潮、歪嘴蛤蟆、金雞報曉,讓人不由長嘆,原來這里還是天宮的動物園呀!諸石惟妙惟肖,妙趣橫生。據地質學家考證,太姥巖石為花崗巖,屬燕山晚期,是地質史中生代白堊紀的產物,距今約有一億年。由于地殼變動,呈東西、南北與近水平三組互相垂直的方向節理發育,風化形成渾圓狀、球狀、鋸齒狀、城堡狀、板狀、柱狀等。果然如古人所稱贊:“太姥無俗石,個個似神工,隨人意所識,萬象在胸中”。峰石欣賞下來,確是人心的滌蕩,無此胸懷者,也就不能識此萬象,更不能明其深意。只因“人意”有局限吧。
仙山洞亦靈
太姥山巖洞縱橫交錯、曲折幽深,總計有100多個。若想遍歷諸洞,需時28天,每個洞都各具特色。有的往下延伸,直通海面,叫通海洞。有的亂石壘迭,洞頂高低起伏,游人進入需躬腰折背而過,名為三折腰;有的洞中套洞,神奇莫測,有的洞中可觀日,有的可望海,有的幾條小澗匯流于洞中,流水潺潺,泉水叮咚。一線天,名符其實,洞長60米,高37米,路陡且窄,僅容一人側身而過,妙趣天成;七星洞巖石陡峭,天開一線,上嵌七顆巖石,宛如星星,奇妙無比。這些巖洞讓我不由冥想如此之靈,可有龍否?若真能遠離世故來此修身也是人生妙事,只可惜世事多需人為,凡塵未了,仍需入世。
山高云霧深
“云橫斷壁千層險”是太姥奇峰的真實寫照。主峰高達917米,從海上看,雄渾險峻,如一巨屏拔地而起,氣勢壯闊。登高以觀滄海,海似澄玉,島若明珠、帆影點點、鷗鳥翩翩……無不盡在目下。由于海洋上空水汽充沛,每當晴天早晨,海灣、山麓云霧升騰,如柔縵輕紗,在山谷中繚繞,時聚時散,瞬息多變,蔚為壯觀;峰頂出露云海之上,時隱時現,出沒無常,宛如人間仙境;在黎明前的黑暗過后,東海天際一線微露魚肚白,繼而變紅,隨之一輪紅日從海平線下噴薄而出,冉冉升起。此情此景直讓人欣喜莫名!
靈山多古廟
山上有廟,山南山北有三十六處寺院,其中以國興、白云、一片瓦、香山、瑞云、靈峰、芭蕉、天王等寺為最大。今國興寺的遺址上尚存唐大型石柱三百六十根,寺前有楞枷寶塔和石池,還有許多刻有動物、花卉的石雕,此寺系閩中都督辛子言繪制太姥名勝圖,呈奏明皇李隆基,準奏后于唐代乾符四年興建的。一片瓦寺的太姥娘娘石塔,系建于唐,其碑文題刻:“堯封太姥娘娘舍利塔”九字,為唐玄宗賜題。素稱“太姥第一寺”的瑞云寺,創建于后晉石敬塘天福元年,距今近千載,至今仍具相當規模。其中部分廟宇至今仍有一定的香火。時有高僧禪機點化。聆聽那莊嚴肅穆的梵唱,人心俗念總被驅至遠遠之一隅,留下的是人對自然、對生命的敬畏。真的只是靜靜地享受著靈臺的清明,而不愿陷入凡俗的紛擾那種空靈的感覺與心境。
“海上仙山游冶處,思飛靈放遠世故”,觀山觀海觀自然,求的是人心的修為。在大自然放飛心靈,而后回歸,果能體悟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