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仙都”、“白茶之鄉”、“美食名城”……一張張響亮的名片,助推了我市旅游業發展。近年來,我市立足資源優勢,實施“旅游興市”戰略,將旅游業確定為戰略性支柱產業進行培植,強化組織領導,狠抓項目建設,旅游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特色旅游景點聲名鵲起,旅游業連續保持較快增長的良好態勢。
1—7月,全市累計接待旅游人數212.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07億元,在全省旅游滿意度調查中,太姥山景區保持全省重點景區的前列。今年8月,我市又成功躋身2013年度中國城市旅游競爭力百強縣。
打好特色牌 提升競爭力
福鼎依山傍海,人文薈萃,區位優勢明顯,境內旅游資源豐富多樣而獨特,匯“山海川島”于一體,融自然和人文景觀于一爐。很長一段時間,由于交通條件等因素制約,太姥山等景區一直藏在“深閨”人不識。進入新世紀以后,隨著福寧高速公路和溫福鐵路的建成通車,使得福鼎與外界的距離大大縮短,旅游產業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經過多年的開發和建設,全市共建成對外開放的各類旅游景區(點)11處,其中國家4A級景區、3A級景區各一處、海濱度假區2處、省級水鄉漁村2處、省級工業旅游示范點1處。初步形成了以太姥山岳景區為核心,牛郎崗、小白鷺、崳山島、九鯉溪、翠郊古民居等景點為依托的觀光旅游產品體系。
亮出大手筆 構筑大格局
旅游業態的發展、旅游環境的改善,重點在于投入,關鍵在于開發。為此,我市把突破旅游產業發展瓶頸制約的著力點放在產業的配套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上,找準源頭,引來活水。
近3年來,太姥山景區管理部門以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和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為契機,緊緊圍繞建設濱海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發展目標,增內涵、拓外延、聯山海,著力拓展大景區格局,先后投入2億多元建設了一批旅游環境和設施改善重點項目,有效提升了區域內的景觀品位和人文內涵,并且設立了市級旅游發展專項資金,用于發展旅游事業。
同時,我市將引進資金雄厚的企業對崳山島景區實行高起點規劃和整島開發,創建一個集生態休閑、觀光旅游、娛樂教育、民俗體驗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海島生態風景區。此外,將在福鼎火車站對面的海灣新城,規劃建設占地27畝、總投資4800萬元的旅游集散中心。在太姥山鎮,將由巨龍光學(福建)有限公司投入500多萬元建設完成以工業旅游為基礎的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的旅游購物商場并提供用餐點。
挖掘新亮點 做活“文旅游”
旅游與文化密不可分。如何使旅游借助文化來提高品位、增加魅力,又能讓文化依托旅游激發活力,是擺在城市決策者面前的又一個新課題。我市文化底蘊深厚,目前,相關部門正在積極推動旅游產業與文化和白茶產業的融合,加快發展歷史文化名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俗、宗教文化旅游產品以及茶鄉生態游、白茶生產工藝游等茶旅游項目等,奮力打造具有福鼎特色的知名旅游文化品牌,借文化之力提升旅游競爭力。
瑰麗的自然風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茶文化構成了福鼎這片土地的神奇畫卷,而福鼎旅游業的構想與探索,振興與崛起,正是組成這壯闊詩卷的燦爛篇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