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過而不進城的人眼里,城市是一種模樣;在困守于城里而不出來的人眼里,她又是另一種模樣;人們初次抵達的時候,城市是一種模樣,而永遠離別的時候,她又是另一種模樣……城市不會泄露自己的過去,只會把它像手紋一樣藏起來,它被寫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護欄,樓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線和旗桿上……”這是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所描述的城市。由此讓人想象,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秘密與模樣,都有自己獨特的地理空間,社會和文化空間的不同價值。
文成這個小城雖沒有大都市的繁華,卻也五臟俱全。如縣城大峃,轄境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唐代前住民,尚未考證。今知遷入最早的為林氏,唐代自泰順徙居至此,迄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后隨人員增多,境內建制管轄。直至形成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于一體的文成縣政府所在地。千百年來,域內可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即便建縣后,小城的模樣也一天天的在改變,隨著時光流逝,那些曾經讓人耳熟能詳的街道、建筑、風物,在人們的視線里漸漸變得模糊,甚至消失。但在一些街巷里,仍能看到一些過往的遺跡與記憶。如遠去的陳宅,新舊交錯的老街,以及街里面那些消失的與即將消失的建筑物。
大峃,形似白鶴得名
在說大峃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大峃鎮的來歷。大峃向來有大鶴之稱。因地形似舉翅待飛的白鶴,故名大鶴。后人又根據四周多巖石的特征,改名方言諧音“大峃”。但大鶴一名仍在老一輩人中口口相傳。據縣志記載,大峃轄境西晉太康元年(280)至唐乾元元年(758)屬安固縣。唐天復二年(902)起屬瑞安縣。明嘉靖(1522-1566)至民國十八年(1929)屬瑞安縣五十一都。民國十九年五十一都設仁讓里、友助里。二十年(1931)始設大峃鎮。1948年7月劃歸文成縣管轄。
大峃有人居住的記載是從唐代起。唐元和十五年(820)建七甲寺,元、明后人囗繁衍,漸成村莊,《瑞安縣志》載,民國二十年(1931),大峃各村逐漸相接成街坊。民國三十七年(1948)7月,大峃鎮轄18個保,即一保林店尾、排門,二保今二新村,三保今縣前村,四保今上房村,五保今橋頭井村,六保今陳宅村,七保苔湖頭、橋坑壟、樹山垟、石墳垟,八保周村,九保徐村下村,十保徐村上村,十一保嶺頭、新亭,十二保吳垟嶺腳、沙塆、大會嶺腳、紅沙,十三保珊門外、沙垟、苔湖山,十四保珊門底、坪頭、坳嶺頭,十五保鳳垟、三叉路口,十六保呈樹、麥徐、大發垟、周徐,十七保嵐巖、下垟山、陳地垟,十八保爐山底。
轄境四面環山。東有東巖尖、雞籠山、寨山、金魚山(林店尾山),南有螞蟻巖、嶺頭山、天堂崗,西有樟山、百丈巖、牛頭寨、梅谷山、豬娘山、饅頭山,北有靛青山、螺絲尖、云峰山(巖庵)。中心區大峃為小盤地,占地約3平方公里。周邊徐村、珊門、嶼根、新莊垟、鳳垟為較平坦谷地,其余均系山地。東北東巖尖最高點海拔721米;東南最低點興福堂海拔60米。
大峃古為沙洲。唐前,泗溪與龍溪挾流左右,沙洲上荊棘遍地、蘆葦叢生,每逢山洪暴發,遂成澤國。元、明后人囗繁衍,沙洲漸被開墾。清嘉慶初年建“孟潭埬”,將龍溪水在苔湖頭匯入泗溪,水患得以控制。豬娘山腳至苔湖頭段筑堤改灘造田,逐漸形成苔湖垟、橋頭垟、下岡垟、馱湖垟等農田。
老公安局舊址
大峃街,公安局舊址
大峃鎮因地域小,街道并不多,建國前僅有大峃街、周村街、筏頭街3條街道。建國后街道增加了縣前街、西門街、苔湖街、二新街等。其中大峃街是建國前主要街道。街道從苔湖頭至林店尾,西北東南走向,寬約2米,長1520米。舊時道路卵石路面,兩旁為一、二層木屋,沿街設店鋪,為大峃商業中心,過去較為繁華。街道于上世紀七十年代進行了拓寬,如今仍保留著商業功能,但已不如舊時熱鬧。
在大峃街新老房屋的交錯中,有一處建筑比較特別。該建筑位于林店尾村大峃街114號,是文成公安局舊址。建筑建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由門臺、正屋、廂房、瞭望所組成合院式磚木結構。天井右側小門外原建有牢房,八十年代改建成公安局民警宿舍。門臺單開間,中間設帶小五角星的鐵門,兩則與卵石加混凝土壘筑成的圍墻連接兩廂房。圍墻上部分磚結構,中間灰塑五角星圖案,左右塊磚壘砌呈階梯狀,并有麻花狀欄桿連接。正屋兩層木結構,梢間前后與廂房連接呈“H”型,屋面懸山頂,鋪小青瓦,二樓前后設欄桿,并用板壁隔成二十幾個房間,作為軍官宿舍,底樓為民警,士兵宿舍、廚房。
上世紀五十年代,縣公安局與縣中隊在此共同辦公,有民警40余人,當時門臺兩邊設崗亭,縣中隊戰士站崗,并看守牢房?,F建筑已廢棄。因其功能與結構,每次途經此處,我都要看上它幾眼,或許在某一天,它將走出人們的視線。
上新巷,巷中上新屋
上新巷位于大峃鎮林店尾村,巷從大峃街起,至上新屋,長28米。一座叫陳宅的古建筑便位于上新巷3號,俗稱“上新屋”。該建筑坐東北朝西南,為清代建筑。由前屋、廂房、正屋、照壁組成合院式兩層木構建筑。正屋、前屋均面闊五開間帶左右耳房,二層、屋面懸山頂、清水脊,鋪小青瓦,中出腰檐。正屋建于塊石壘砌的臺基上,上壓階條石,明間為過堂敞廳,前置踏步一級與塊石鋪砌的甬道同寬,進深五柱九檁,穿斗式結構,中柱前后雙步梁帶前后雙步廊,底層前雙步廊,金柱、檐柱為斷面抹角方柱,下用青石質方礎承托,次、梢間起地面架空設木地板,置直欞窗,上雕有花草圖案,二樓為推拉板窗,正屋后設照壁,青砌砌筑。
如今古宅仍保存完整,里外透著古樸,置身其中,仿佛身臨夢境,古宅作為古建筑,最能勾起人們對歷史的記憶。
老車站
建設路,消失的車站
建設路是解放后文成新建的一條街道。街從豬娘山腳至林店尾山腳 。西北至東南走向,長2060米。為省道瑞東線過縣城地段。上世紀八十年代為機關單位、國營企業、商業文化等公共設施建設區,街道較為繁華。原文成老車站便建于此街上。
老車站位于橋頭井村西門街自然村與建設路交叉的路旁,原是文成縣城通往外縣及各鄉鎮的交通集散中心。車站建于1958年8月,占地面積5681平方米,設售票房、停車場、辦公樓、保養車間、職工宿舍。售票房大門朝東北向,建筑為仿西洋式,底層設拱券形門窗,山花上灰塑五角星圖案,下面灰塑“文成車站”四字。售票房、停車場、辦公樓、職工宿舍均為兩層青磚建筑,屋頂為傳統的兩坡頂,蓋青瓦。西北側、西南側各建保養車間。中間為大型停車場。目前此建筑已拆除建筑商業住房。提起此處,許多文成人仍很懷念,那座仿西洋式建筑總能勾起一些人的過往記憶。
陳宅村陳宅
陳宅村,遠去的古宅
如今走在苔湖街,看著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總讓人想起苔湖街改造時拆遷的一座老宅。
老宅便是許多當地人都很熟悉的陳宅。該建筑坐東北朝西南,建于清嘉慶元年(1796),為三進兩層木構合院式建筑。前院毛石鋪地,照壁毛石砌筑外灰塑。第二進中屋建于陡板石砌筑的臺基上,上壓階條石,面闊十一間,明間進深五柱九檁,穿斗式結構,屋面懸山頂,中柱前后雙步梁帶前后雙步梁,底層前后雙步廊。一進與二進間廂房均兩層三開間,天進甬道塊石鋪就,兩旁設方形水池。第三進正屋建于陡板石砌筑的臺基上,上壓階條石,明間前置一級踏步,面闊十一間,明間進深六柱十檁,穿斗式結構,屋面歇山頂,中柱前后雙步梁帶前后雙步梁再帶后單步廊。二進與三進間廂房均兩層,面闊五開間,天井甬道用花崗巖條石鋪就,兩旁設方形水池。金柱、檐柱均為抹角方柱,下用青石方礎承托,檐口均設勾頭、滴水、雀替、檐檁、挑尖梁、直欞窗上雕刻花草,戲曲人物、如意等圖案。
苔湖街改造前,為保留一些歷史資料,我曾與同事前往苔湖街巷與建筑內拍攝照片,彼時,人去樓空的街巷、建筑留給人一片空茫,尤其是空無一人的陳宅,更讓人有種空蕩蕩的失落感。當時所拍的照片,也成了追憶街巷與古宅的印跡。(張嘉麗 文/圖 部分圖片由文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