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頭媽祖宮位于點頭集鎮中心地帶,平日里宮前的街道上車水馬龍,人群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好不熱鬧,而這棟建筑卻一直靜靜地佇立在這里,給人一種小隱于野,大隱于市的感覺。媽祖宮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間重建,乾隆二十年(1755)重修,2000年再修,已有百年的歷史。宮占地500多平方米,宮宇為磚木結構,集石雕與木刻為一體,外表古樸看似不大起眼,其實里面卻別有洞天。
走進媽祖宮,可以看到宮內的墻壁上掛有幾十幅連環畫,墻壁上的這些連環畫,將媽祖的故事娓娓道來,圖文并貌地展現出了海神媽祖的傳奇故事。
媽祖宮由正轅門、亭閣、天井、廂廊、王殿等組成。正轅門飛瓦重檐,氣勢磅礴,殿內斗拱雀替、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天井內有青石雕龍御道,宮前25米處有兩支青石旌表,上部有石斗,刻“天后圣母”四字。 媽祖文化由來已久,已經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宋以來,在海上謀生的民眾就有信奉媽祖的習俗,沿海漁民靠海為生,與水打交道,非常崇拜媽祖。而后,隨著歷史的發展,媽祖廟會的規模越來越盛大,信俗活動達到鼎盛。點頭媽祖宮中長年香煙繚繞,信眾如云,每逢初一、十五和神在日都有信眾前來點香、許愿、謝愿和求神等。點頭媽祖廟會舉辦隆重,有眾多信眾參與,熱鬧非凡,巡境隊伍龐大,列入福鼎市第一批非遺“媽祖廟會”和寧德市級“媽祖信俗”,2009年點頭媽祖宮列入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春秋二祭
點頭媽祖宮實行春秋二祭,春祭的時間定在每年三月廿三日媽祖誕生日,秋祭定在九月初九媽祖羽化升天日。按古例,吸取湄洲祖廟經驗,按縣志記載,奉行春秋二祭,規模大,排場講究,移神像上廣場,陪宮女持宮燈,掌扇侍立在兩側,在“媽祖春祭典禮”的大型橫標下供立著。祭壇上的祭品豐厚,寫有“弘揚媽祖文化”“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裝飾品琳瑯滿目,還有精美的根雕藝術品排滿祭壇。大埕上鋪設著紅地毯,直至壇前,身披彩帶的信眾與首士黑壓壓的一片跪立在壇前,聽從司儀行行初、行亞、行終三獻禮和三跪九叩大禮的指揮。其中還穿插有古裝舞、新疆舞等,伴有音樂以渲染時代氣息,增添祭典儀式的樂趣,圍觀者不計其數。這種代代相傳的媽祖文化,點頭媽祖宮年年都加于實施,使香火更加旺盛,信眾日益增多。而“一人樂隊”鄭道顏先生在元旦、圣誕、春節等時間堅持不懈的在媽祖宮旁表演多種樂器,為弘揚媽祖文化增添色彩。
學者到訪
近年來,點頭媽祖宮先后吸引了市博物館學者、廈門大學等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在校中小學生及新華網丫好小記者福鼎站的小記者們到此學習訪問?,F如今,點頭媽祖宮不僅成為點頭鎮的民俗活動的聚集地,也成為了眾多學者考察媽祖文化的根據地和在校學生學習了解民俗文化的好去處。
神秘的洋人畫像
點頭媽祖宮無疑是一個了解媽祖文化的好地方,在暑假期間,不妨可以帶孩子到這里參觀一下,可以到宮中求簽祈愿,也可以了解一下媽祖文化。而媽祖宮附近,則有點頭米粉湯、鯊魚肉片、袁氏煎包等美食,米粉湯通常是上午營業,媽祖宮前面的煎包則是在下午的時間營業。除此之外,媽祖宮里還有一些奇特的雕花、手繪,有展示清明時期生活情景的畫作,也繪有大航海時期的游輪及神秘的洋人畫像,而這些畫作的作者卻不知是何人,也不知具體是何時所畫。如今這些作品早已烙上了斑駁的印記,給人以久遠的年代感。若有時間到點頭媽祖宮游走一番的話,不妨去找找這神秘的洋人畫像藏在媽祖宮的哪個角落。 (圖、文: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