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
古樹
書樓
老人橋
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車在山中行,人在畫中游。放眼望去,目光所及之處,山山相連,峰回路轉。此起彼伏的山峰連綿不絕,它們一個緊挨著一個,好似手牽手的親兄弟。車在山道上行駛,潺潺的溪流在車道下靜靜流淌。
一路上,同行的小朋友始終將臉緊貼著車窗,好似怕錯過什么風景。
在村前,透過車窗就能瞥見一座古廊橋,名曰“老人橋”。一條溪流穿村而過,溪村相鄰,房已變新,河道修繕,古橋依舊。別看它保留著原始的面貌,和現代化的大橋相比略有些“其貌不揚”。但它始建于明正德年間(1506—1521),清康熙、同治年間重修,是我市現存唯一的木構虹梁式廊屋橋。聽聞它也有個美麗的傳說:清光緒間,知縣黃鼎翰所編的《鄉土志》有這樣一段記載:“邱阜,瓦洋人,有齒德,為遐邇排難糾紛者數十年,有某甲,婦悍甚,小忿涉訟。阜勸諭弗聽,自恥德薄,赴水死。閭里感其誠,建橋設主以祀,至今呼為老人橋云。”
車子悠悠駛進村子。我們沒有經過新村,而是下車,穿過老街,向心怡神往的地方走去。
許是厭倦了城區那一板一眼的高樓、川流不息的車流與人流,我喜歡有時光印記的地方——老街、老房子。喜歡它們的厚重,喜歡它們的悠然。走在一條老街上,能看到歲月撫摸的痕跡,令人回味無窮。在西陽,我也尋到了這樣的地方。它,距離新村也就幾步的腳程。
踏著光滑冰涼的路面,小巷深處便是一排老房子。南方的建筑比之北方,更多的是一種安然。這里的老房子大多緊挨而建,房子的門面大多由幾塊又長又窄的門板拼成。房子內部是木質結構,外部是石頭與混泥土混搭而成。布局是傳統的徑深式,先是堂屋(相當于客廳),往里是狹窄的樓梯通往二樓,再往里是廚房。
雖說這些老房子沒有雕琢精細的木刻花紋,也沒有古厝那般惹眼,但它們和我老家的老房子一樣,所以倍感親切,使得一路走去的時候也不過于單調。
在一排老屋旁,一處三樓高的老房格外惹人注意。土坯墻上深深淺淺的印記,寫滿了凹凸有致的滄桑往事。墻角石縫中的青草在風中飄搖,自由自在。遠遠望去,它就像一名領袖,默默地看著前方的“小將”。我趕忙將相機遞給同行的家人,忙不迭地想要讓自己襯到這些歲月的痕跡里面。
走過幽靜的小巷,外面是村子最熱鬧的主街。討價還價聲、小孩哭鬧聲、大人喊罵聲、寒喧招呼聲匯聚成一曲最美妙的樂章。繞過此處,穿過新村,走過鄉間的阡陌小路。一路走下去,等到了一個有一顆老樹的地方,停下來。環顧四周,眼前便真的再現了詩人筆下“老樹,枯藤,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象,錯落卻精致。
相比那些老房子,這顆老樹顯得滄桑了許多,畢竟她已有800多歲了。即便歷經幾百年的風雨,卻依舊蒼翠茂盛。據傳是馬營村張姓祖先栽植的,胸圍三人合抱,樹高15米,現仍四季常青。
西陽有歲月留下的風景,也有承載幾代人牽掛的美食——西陽肉片??蛠泶?,定然要走進老店,點一碗西陽肉片,甚者帶一些回去。
去西陽,感受歷史,感受時光,亦能享受美食。說不定,在這你也能收獲意想不到的心境。撥開喧囂塵世,你我行走期間,感受歲月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