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我們的家園 系列報道之二十九
□ 楊應杰/文 幸福福鼎/圖
建設中的八尺門新大橋
簡介:
八尺門港是沙埕港的內港,港內三面山丘環繞,海域面積30平方公里,水深2.7~14.3米,出口窄,水流湍急,故有八尺門之稱。八尺門??诓粌H是內外海的咽喉,也是理想的潮汐電站選點,可利用建造36000千瓦潮夕電站。福寧高速公路福鼎A3標段的八尺門特大橋全長1300.57米,總造價8000萬元。采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鋼結構。
港灣內的海上漁排
八尺門距白琳集鎮10公里,古時成群白鷺經常聚集此地,稱白鷺門;遠眺港口似百尺之距又名百尺門。在八尺門南側有石亭一座,長八尺、寬八尺、高八尺,百尺門衍為八尺門。清光緒《福鼎縣鄉土志》中載有“八尺門渡”,渡的北側今屬桐城轄區,南側今屬白琳轄區。兩渡之間有專門的船司職運輸,南側由藤嶼湯姓族人掌舵,北側由夏姓族人掌舵,渡船一直延續至高速公路開通之前,渡船酬金從新中國成立后的5分錢到最后的5元錢。古時由于有渡船存在,架起了桐山與白琳、店下、秦嶼、南鎮的交通,方便了行人。
八尺門內,是沙埕港內港,原名白水江,唐乾符年間,白水郎船只進出之口而得名,是白水郎停船處。清乾隆洪亮吉著《府、廳、地、縣圖志》載:“自東來注有巖前溪,王孫溪、點頭溪、百步溪自西注入董江達白水江,東流來會,水勢寬廣,形如湖澤”。港內四面山丘環抱,南北長10.5公里,東西寬2-4公里,面積約為30平方公里(現由于圍海造田灘涂養殖,面積縮小很多),呈不規則長布袋形,沿岸被白琳、點頭、桐城三鄉鎮(街道)的村莊所包圍。東部南北八尺門相鉗處僅留八尺門水道,是八尺門內潮水漲落唯一出口,由于出口狹窄,受風浪影響小,是優良的避風港。船道自八尺門起分西、西北、西南三條支道,分別到達點頭、外盾、白琳后岐。
八尺門內港常年平均氣溫18.3℃,八尺門兩岸之間最短距離400米。3-6月份為春雨和梅雨季節,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份。夏季多東南風,平均風力只2-3級,全年以北風為主;臺風主要發生在夏季,尤以8-9兩月常見。八尺門內港水深2.7-14.3米,歷年潮位高潮最高4.15米,最低0.93米,平均2.48米;低潮最高0.44米;潮差歷年最大6.82米,最小0.99米,平均4.13米。八尺門附近大潮6.6米,小潮5.6米,平均4米,是理想的潮汐電站選點。
八尺門原來沒有碼頭,但內港中西有點頭碼頭,西南有后岐碼頭,兩碼頭是點頭鎮和白琳鎮大宗物資的集散地。遠在宋朝,就有外地商人經過八尺門到此地經商,但自宋代迄明、清的幾百年中,海運并不發達,兩碼頭作用并不大,到了清朝,海運解禁,碼頭逐漸繁榮,白琳盛產遐邇聞名的茶葉源源不斷通過八尺門港道遠銷海內外。
八尺門古時就有渡頭,依靠人力小船連接南北交通的,運力十分有限。2000年動工修建福寧高速公路福鼎A3標準的八尺門特大橋1300.57米,總造價8000萬元,采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鋼結構,在2004年1月1日前完工。
“天塹變通途”,八尺門大橋現已成閩浙交通大動脈。沈海公路在八尺門設高速路互通口,通過10公里的二級公路連接白琳鎮,使白琳在公路運輸方面十分便捷。2009年興建了楊八公路(龍安楊岐碼頭至八尺門公路)。2014年作為市重點項目——八尺門跨海大橋建設也在有條不紊的推進中,白琳鎮圍繞著八尺門這一新的交通樞紐,正著手建設新的經濟增長點。
八尺門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