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視頻 李開宇)斯柯達這個品牌在國內一直憑借著相當的產品力和略低于大眾的價格取得了不錯的銷量成績。這兩年SUV市場大熱,僅憑借Yeti一款老車型打天下顯然不現實。于是在2017年,斯柯達首先為我們帶來了有著中級身材和緊湊級價格的柯迪亞克,緊接著又把體型更小的柯珞克帶進了國內。
其實仔細研究會發現柯珞克的直接競品很少,數的出來的也就是雷諾日產聯盟的逍客和科雷嘉兩款兄弟車型。與競品相比,柯珞克的動力算得上是優勢所在,而引入國內之后加長的軸距也將為它帶來更為出色的車內空間。
在老家歐洲,柯珞克是提供四驅車型和獨立后懸架車型的。但是國產之后這兩樣配置都不見了蹤影,可以理解為廠商為了下探到更低的市場區間所做出的妥協,可我個人覺得至少應該留一款頂配的四驅車型充充門面。
● 視頻說車
● 外觀介紹
如果不考慮實際尺寸因素,說柯珞克是柯迪亞克的孿生兄弟這話一點毛病沒有。同樣硬朗的設計因為更加嬌小的體型顯得利落了不少,但是車尾的造型看上去總覺得哪里有些不對。
頂配車型在高科技配置上下了不少功夫,可自動跟停并重新起步的自適應續航系統、可變光束LED大燈這些以往豪華品牌才會有的裝備全都裝到了柯珞克身上,說它是被科技武裝到牙齒也不為過。
協調的加長手法、充滿野性的車身細節和四個大大的18英寸花瓣式雙色鋁合金輪圈都是柯珞克的不同之處。來自鄧祿普的SP SPORT MAXX系列輪胎在抓地力方面有優異表現。
柯珞克的實際排氣在車尾左側保險杠內,其實也是正經的兩出排氣。廠商在后保險杠底部加上的鍍鉻假排氣純屬多此一舉,倒不如老老實實的把單邊雙出引出來。
● 內飾體驗
之前對柯迪亞克接觸不多,所以看到柯珞克的內飾感覺還是挺新鮮的。軟質搪塑材料覆蓋了中控臺頂部和主副駕腿側的區域,門板上的扶手則采用了皮質包裹,在該下料的地方柯珞克一點兒沒含糊。
看到斯柯達的彩色儀表板我甚至會覺得自己到了捷克,頗具民族風情的配色在現在液晶儀表的大趨勢下顯得特立獨行。其實我始終覺得用液晶屏完全替代儀表板是制造商偷懶的一種表現。
大眾車該有的MIB系統、多溫區旋鈕式自動空調和四門一鍵升降車窗在斯柯達上自然也不會少。其實一直以來很多大眾車主都是因為這些小細節選擇的自己愛車,我們也希望大眾集團能夠在未來繼續堅持對細節一絲不茍的態度。
駕駛模式中集成了變速箱、方向盤、自適應巡航靈敏度、空調等多方面的配置,可以說每切換一個模式的時候車輛的很多設備都會隨之調整,MODE按鍵還真不是樣子貨。
● 空間展示
沒有后排中央扶手在這個級別的SUV中是無法想象的,只能希望斯柯達在下一個年度改款時為柯珞克加上這一實用配置。菱形織物面條的透氣性不錯,而且不借助任何其它設備就能“冬暖夏涼”,比全真皮坐著舒服。
或許是太過于追求座艙的長度和第二排腿部空間,柯珞克的后備廂進深稍微有點兒短了,不過好在寬度和高度都達到了緊湊型SUV主流水準。后備廂內的12V電源和手電筒都展現了貼心的一面。
● 發動機/變速箱/底盤
最終上市的柯珞克將提供1.2T和1.4T兩款EA211系列發動機,匹配7速干式雙離合變速箱(DQ200),動力輸出肯定不弱,變速箱頓挫感需要重點考量。前麥弗遜、后扭力梁的懸架設置偏向舒適,但至少聽起來比獨懸還是差了一點。
● 道路試駕
經過了多年歷練的1.4T+7DCT組合現在已經非常默契了。80%以上的時間里7速雙離合變速箱都能處于合適擋位,需要急加速時發動機250N·m的扭矩足夠帶動柯珞克歡快的往前飛奔。
同車的媒體老師對不是很直接的轉向初段響應頗有微詞,我倒是覺得這樣挺好,至少跑長途開高速的時候不用時刻謹慎小心的對待方向盤,偶爾犯點兒小錯也容易救回來。
能把扭力梁玩兒的特溜的廠商確實有,但基本都是法系品牌。相比之下德國人對扭力梁調校的心得沒那么多,但多年技術的沉淀和經驗的累積也足夠為柯珞克匹配一套合適的避震器。
作為MQB平臺的最新產物,柯珞克整體開起來與一臺高爾夫其實沒什么差別,更大的空間和更新版本的配置目錄算是它在家族中最有特點的展現了。坦白說這個級別大家都不是吃素的,不提供四驅和獨立后懸架的柯珞克所表現出的最大優勢就是空間和動力,如果看中這兩點那買它準沒錯兒,如果想追求個性或是偶爾撒撒野的話那恐怕只能等四驅版車型入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