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人士呼吁:更多市民參與其中,促進我市傳統文化教育發展
□ 本報記者 曾云端 郭聰
“六一”期間,實驗小學、桐南小學分別舉行“弘揚傳統文化、爭當‘四好少年’表彰大會”,表彰在“愛國勵志、好學上進、文明美德、陽光健康”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這標志著我市“弘揚傳統文化、爭當‘四好少年’”教育活動取得階段性成果。
在實驗小學“六一”表彰大會上,“四好少年”為老師們佩戴紅領巾。郭聰 攝
通過傳統文化教育
學生面貌發生可喜變化
林杭是二年(8)班的學困生,通過接受國學經典教育后,現在每天能熱心為班級擦窗臺、擦桌椅;二年(7)班的彭建鑫,媽媽生病時,能給媽媽端藥,還買好吃的給媽媽補充營養;二年(5)班紀翔同學和二年(1)班的吳昌裕、朱俊康同學,現在每天見到老師都能主動打招呼問好……通過這個活動載體,學生變懂事了。實驗小學輔導員一邊跟記者介紹,一邊腦中隨機搜索出一大串變化較大的學生名字。
孩子進步了,老師和家長打心眼里高興,老師們認為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后,隊員們和睦多了,校園里的打鬧現象少了,不文明的言行少了,就連老大難的衛生問題也明顯好轉了。
記者在實驗小學、桐南小學等2所學校了解到,一種互幫互助的校風悄然形成,你忘了帶筆,我借給你,你忘了帶書,咱倆一起看。學生們也喜歡為家長和老師做點事情?;顒永瓌恿藢W生感恩的心弦,懂得了“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市傳統文化教育促進會籌備組負責人認為,自從傳統文化國學經典走進課堂后,全體師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品質。“弘揚傳統文化,爭當四好少年”這項活動受到了老師、家長及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普遍贊譽。
利用各種平臺
開展傳統文化教育
“六一”前夕,桐南小學舉行“弘揚傳統文化,爭當四好少年”現場繪畫比賽。 彭登筍 攝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在實驗小學的課堂里,一陣陣瑯瑯的讀書聲飄來?!墩撜Z》、《弟子規》、《三字經》,這些傳統文化經典,在孩子們稚嫩的童聲誦讀中,顯得格外動聽。每天早讀課,孩子們都要利用10分鐘的時間,誦讀這些國學經典著作。“我們并不希望孩子們死記硬背,而是希望通過每天10分鐘的誦讀,讓孩子們初步領會我國傳統文化精髓,并陶冶其性情。”實驗小學負責人說。
同樣的情景,每天早晨,還出現在桐南小學等學校。該校把國學學習納入課程計劃,由教務處統一安排課程,在一、二年級中每周設立一節國學課,安排專職教師進行國學指導、誦讀、賞析,并結合語文教學時間進行評點。利用學校紅領巾“小螺號”廣播站,設立“學習經典文,每日十分鐘”欄目,向全體師生傳播名著、經典。開展“我讀書我快樂”讀書活動,由語文老師組織同學們開讀書會,圍繞“我愛的書、怎樣讀書、讀什么書”進行討論,培養同學們讀書的興趣,交流、指導同學們讀書的正確方法。
為積極營造清新的書香校園,各學校發揮班級黑板報的文化陣地作用,開辟經典文句誦讀專欄,在中高年級中開展主題教育手抄報比賽,讓學生讀寫、評議,使他們參與其中。
與此同時,通過升旗儀式、宣傳櫥窗、班級板報、校園網站等平臺努力創設經典誦讀的環境,為孩子們搭建展示的舞臺,利用思想品德、語文、社會、班隊會課等課堂滲透傳統文化,讓孩子們沐浴在濃濃文化氛圍中。
社會愛心人士鼎力相助
促進活動順利開展
“國學經典作為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是經過歷史沉淀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是最具價值的國之瑰寶。”福鼎市傳統文化教育促進會籌備組負責人告訴記者,13歲以前是兒童記憶學習的黃金時期,也是語言文字學習的最佳時期,更是兒童文化素養、高尚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教授兒童誦讀經典,使他們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從而奠定孩子一生優雅人格的基礎。因此,在小學中普及傳統文化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少先隊建隊60周年,號召全國兒童努力爭當“四好少年”的講話精神為指導,結合我市實際,在市傳統文化促進會籌備組和社會各界及愛心人士的倡導下,經教育主管部門批準,決定從2011年起,在實驗小學、桐南小學2所學校,開展“弘揚傳統文化,爭當四好少年”教育活動。
為了使該項活動能夠順利開展,一方面,市傳統文化促進會籌備組聯系了社會愛心人士、企業家,一位民營企業家和周玉春等社會愛心人士紛紛慷慨解囊,為各學校開展活動提供書籍和必要的經費保障。促進會先后在龍山社區設立讀書會、私塾班,并邀請北京師范大學郭齊家教授蒞臨我市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教育專題講座,同時促進會籌備組聯合社會愛心人士,向實驗小學、桐南小學兩校贈送30000多冊中華傳統文化書籍讀本,給學生誦讀經典提供了文本基礎。
另一方面,兩校分別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具體落實弘揚傳統文化、爭當四好少年活動的開展。
近年來,隨著我市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不斷發展,文化也呈現出更加強勁的發展勢頭,我們希望通過這一系列文化普及活動,不斷健全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使我市文化活動更豐富,文化交流不斷增多,讓更多的普通市民和社會大眾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來,以促進我市傳統文化事業的繁榮。”促進會籌備組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