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聞網訊(朱靈塬 王婷婷)由夏入秋,福鼎市前岐鎮照瀾村的水蜜桃、油柰、李子接連上市,果農們忙碌著采摘、分揀、包裝,水果豐收給果農帶來“甜蜜收益”。
由于適宜的土壤和氣候及優越的生態條件,當地所產水果香甜可口,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比如,水蜜桃種植面積約300畝,帶動200多戶果農人均增收三四萬元。”照瀾村黨支部書記王月桃介紹道。
作為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照瀾村山水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多年來,以打造“宋代古村,詩畫照瀾”美麗鄉村為總體目標,該村深入挖掘村莊特色,明確發展定位,做強“果”、做美“花”、做足“綠”、做美“景”,以特色的農旅融合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目前,該村共種植水蜜桃、東魁楊梅、四季柚、茶葉、柑橘、李子、獼猴桃等4000多畝,實現農業年收入近1700萬元,持續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通道,打造特色富民產業的同時,開展多元化旅游項目開發,完成立面改造、古水碓修復、亭仔古街改造、休閑棧道建設等景觀工程,促進農旅升級,增強文化底蘊,成為福鼎鄉村旅游重點線路之一。
“今年,我們還以村集體為主體投資建設一個客棧,預計年底建成,對接企業進行出租,同時開展三井溪河道整治,不斷完善旅游基礎配套設施,推進單一觀光游向綜合鄉村游升級,真正實現鄉村振興。”王月桃說,2022年,該村將沖刺村財目標50萬元。
綠富同興,小康路寬。早在上世紀70年代,前岐已是福鼎第一農業大鎮,總人口達6萬多人,土地面積3.8萬畝,但人均面積卻不足5分地,又是一個典型的缺糧大鎮。為此,當時前岐實施了圍海造田工程,開拓近萬畝的發展空間。40多年來,前岐墾區從水稻轉型發展蔬菜、特色水果種植、花果苗木經營等,一年四季豐收不斷,成為名副其實的果蔬大鎮。
近年來,在原有基礎上,前岐鎮又全力挖掘區位、產業、人文、生態等方面優勢,緊緊圍繞“工貿繁榮、農業增效、生態崛起、文化振興”的發展思路,努力構建“福鼎東部生態產業新城鎮”。
“我們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前岐鎮薛橋村黨支部書記張明炸口中最高頻的詞匯。2020年底,自福鼎時代鋰離子電池生產基地落戶該村以來,原本偏僻的小山村發生了很大變化:村民變工人,房子變店面,餐飲、住宿應有盡有,一派繁榮。2021年,村財收入突破50萬元。
“我們正著手打造一條吃住旅游商業街,讓村莊越變越好越美。”張明炸說。
“以福鼎時代落戶及照瀾村作為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為契機,我們突出示范帶動,鼓勵各村因地制宜建設特色村莊,比如‘山??聻?,桃韻魚鄉’‘和諧畬村,清新橋亭’‘品味鄉愁、古樸黃仁’等,串點成線,連線擴面,催生鄉村新業態。”前岐鎮黨委書記池凌峰說,該鎮的發展目標是打造“兩帶三片區”,即推動照瀾溪生態旅游開發帶和紅色文史休閑旅游帶開發,創新發展沿海片、集鎮片、山區片三大片區特色產業區域經濟。
隨著規劃布局落實落細,前岐鎮先后改造提升大蘭果場、照瀾紅心獼猴桃基地、豐岳農莊等一批產業示范基地,積極推進照瀾、西宅等果蔬種植大村實施大棚種植等現代農業項目;在橋亭、黃仁、武洋等山區各村,大力引導發展有機茶、油茶、茶卉、中藥材等經濟作物,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同時,將花果產業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通過舉辦桃花節,發展采摘園、農家樂等方式,不斷加快農旅發展步伐,逐步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做強綠色產業,壯大紅色旅游。前岐鎮還深入挖掘前岐文史、紅色革命史、挑礬史等地方特色文史、民俗,以閩浙邊界紅色文化展示館為起點,沿西宅、龜嶺、吳家溪挑礬古道,入橋亭、黃仁、熊嶺等紅色老區基點村,形成一條完整的紅色文史休閑旅游線路,讓鄉村熱土煥發新活力。
“下一階段,我鎮將立足實際,以更大的決心、更有力的舉措,續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融入中心城區發展,打造福鼎城區次中心。”池凌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