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東南衛視播出《海洋季風·風從海上來——福鼎造船 志遠深藍》,帶大家一起體驗福建省民企建造的最大噸位的集裝箱船,探尋大型船舶是如何建造的。
精彩內容盡在視頻中
點擊觀看
上午9點,“禾源順89”從立新船廠碼頭開往臺山島附近海域進行航行試驗。“禾源順89”船長167.05米,船寬25.3米,船型深13.3米,有1500個集裝箱箱位,船載重量為2.5萬噸,是福建省民營企業建造的最大噸位的集裝箱船。
據悉,船舶試航是指修造船舶時為測試船體設備設施以及其他船舶操縱性能是否滿足船舶設計要求和法律法規規定所進行的試驗,這是船舶建造的一個必經流程,也為交船作最后的準備。
“為什么試航時間定在9點?因為這個時候剛剛漲潮,沒什么流水,所以出港的時候,船長比較好掌握方向。”福建省立新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技術部經理林作煥說。
中午11:30,“禾源順89”抵達臺山島附近海域。在這片寬闊的海面上,船長要根據試航計劃表的各項內容開始實驗。
駕駛室又被稱為船舶的大腦,一道道指令從這里發出,指揮著船只上的一切作業。駕駛室的工作人員除了要把控航向,還要對主機轉速、回轉方向、舵角等作詳細的使用記錄。
大家平時坐船力求的是穩,但是試航可不一樣,它是在各種極端情況下對船舶的各項性能進行來回測試。如回轉實驗,通俗來說就是船的360°大轉彎。
經過7個小時的試航,“禾源順89”順利返航。這艘船上有80個試航設備,只有將所有設備逐個運行通過測試,最終才能通過船檢。
對廈門禾源順船務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伍金吉來說,這次試航有著特別意義,以后不出福建,就能選購到合適的船舶。
那么試航的大船是怎么建造出來的呢?記者來到了位于福鼎市店下鎮的福建省立新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造船是一項對工藝要求極高的工種。為了能在技術上創新突破,福建省立新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引進了三維建模。過去,該公司的員工制作船舶時要翻閱數張圖紙,想象成品的樣子,會出現制作圖紙與成品的差異?,F在,員工們通過電腦的三維建模應用程序就可以設計和查看成品的3D模型,造船更精準。
有了創新技術的助力,目前的造船方式是模塊拼接。像試航的“禾源順89”就是由95個模塊拼接而成。
“像小孩子拼積木一樣的,從小拼拼拼。我們從小組件做到拼裝,由拼裝做到重組,重組做到大合攏。像這種船,我們需要一年時間進行制造。”福建省立新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承強說。
這家創建于1981年的老船廠,累積建造大小船舶1000多艘,如今正朝著大型船舶發力。
“這幾十年我們就做這一件事。今后我們造船要往高質量發展,要立足于國內,面向‘一帶一路’,把船造好。”福建省立新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甫敬說。
42年,福鼎造船從小到大,從木制到鋼制,再到現在的2.5萬噸的集裝箱船,福鼎用堅持和創新實現了夢想。接下去福鼎還將朝著6萬噸的集裝箱船和散貨船努力,實現舟楫為輿馬,巨?;母?。